第十七章

盧懷慎伴食當宰相

姚崇奉聖旨滅蝗蟲

姚崇喜歡盧懷慎這樣的人。

盧懷慎,範陽盧氏,名門望族,與姚崇同為宰相。

盧懷慎一不會出謀劃策,二不會典章法律,三不會剖析決斷,實在無法與姚崇相比。

時常有人說,人們喜歡找一個不如自己的人當自己的幫手,這是人之常情。但是,皇帝是聰明的李隆基,姚崇找了這樣一個幹啥啥不行的人與自己同朝為官,商議政事,難道就不怕李隆基看出來?

姚崇依然淡定,因為盧懷慎是李隆基自己選出來的,所以,沒有才幹的他,能當上宰相,也只能說明人家李隆基的眼光獨到而已。

不同的是,盧懷慎雖然啥都不會,但他清廉節儉,身居宰相之職,家中一貧如洗。他所有受到的賞賜和以往的工資,從來不囤積,全部散給有需要的人。盧懷慎的家很是破敗,媳婦和兒子經常餓得吃不上飯,但也沒鬧過。

李隆基常常想辦法找些散不出去的東西賞給他,可事後,人家老盧卻把東西折成錢往外發放。事情做到這一步,就算神仙也難救了。因為知道自己才能不如姚崇,每次決斷事務,他都讓姚崇自己拿主意。這就是姚崇喜歡他的原因。不過,不久後的一場意外,向人們展示了盧懷慎的用處。

【兩個宰相】

因為姚崇的一個兒子暴死,姚崇特地請了十幾天的假,政事沒人剖決,積壓如山。擺在盧懷慎面前的,是一大堆一大堆他剖析不透的大事。

盧懷慎非常惶恐,幾日下來,消瘦了許多,就跟一個閱讀能力很差的孩子,別人花一分鐘讀懂,他花一天也沒看明白一樣。盧懷慎幾日幾夜沒曾合眼,到最後實在是撐不住了,才跑到李隆基面前磕頭謝罪。

他說自己笨,沒能力當這個宰相。

李隆基趕忙招呼盧懷慎起來,“朕把天下大事都交代給了姚崇,他回來以後讓他做就是了。朕讓愛卿待在宰相的位置,不是為了幫朕打理朝政,而是當倡導天下風俗的榜樣啊!”

李隆基隨手宣令,讓姚崇趕快回來。

姚崇回到官署,見盧懷慎給自己積壓的政事,哈哈大笑(剛死了兒子還這麽高興,這個當爹的太滑頭了),提筆就寫,頃刻,那堆積如山的事件,就被裁決完畢了。

姚崇很得意,他回頭看了看驚在一旁的紫微舍人齊澣,自豪地指了指自己,“我為相,可比何人?”齊澣瞧著姚崇,沒作回答。姚崇皺了皺眉頭,追問:“我問你呢,你倒是說說啊。和管仲、晏子比,怎麽樣?”博古通今的大學者齊澣,瞟了一眼姚崇,“管子、晏子的政策雖然在後世沒有得到實施,但在當時卻一直貫徹下去了。姚公做事,經常反復,沒法和他們比。”

姚崇面子上過不去了,“那我是個什麽東西?”

“姚公嘛,可以說是救時宰相!”

姚崇的眉頭忽然舒展開來,頗為自負,毛筆一投,拍掌一下,道:“救時宰相,我不容易啊!”

和姚崇“救時宰相”相比,盧懷慎先生因為什麽都不會,所以被人稱為“伴食宰相”。

何謂“伴食”?

所謂伴食,就是和別人一起吃公家飯,但不做事的意思。這個外號,未免太過刻薄,在不久的將來,人們會明白,盧懷慎的作用遠遠超乎人們的想象。盧懷慎凡事謙讓姚崇,就在一場大災難降臨山東的時候,這位伴食宰相,和救時宰相的第一次矛盾出現了。

開元三年(公元715年)端午節過後,山東、河北、河南等地的高空中,忽然卷來黑壓壓一片烏雲。

鋪天蓋地的烏雲飄近了,壓在低空,人們才看清,竟然是重重疊疊、飛舞交織、惡心無比的蟲子。這場面,也就能跟九十年前的比了。一般人實在是沒見過這麽要命的蝗災,有人開始給老天爺磕頭,但老天爺似乎不領情,率領數億蝗軍將百裏莊稼吃得一幹二凈,連根毛都沒給老百姓留下。

大家開始哭,這年收成沒了,還不得挨餓啊?

但沒有一個人想到該如何與蝗蟲作鬥爭,只是懺悔,把自己曾經幹過的壞事統統想一遍,因為所有人都覺得天災就是天譴。蝗蟲自然屬於天譴裏頭的一種,要麽是誰動了灶神、土地的根基,那多嘴的七品天官的回復,讓老天爺對山東百姓非常不爽,所以才請蝗蟲出來飽餐一頓。蝗蟲可算是有口福了,因為它們吃的是粟。詩人曰過,“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這裏頭的粟,就是目前適合種植的作物。

在春天的二月種下,秋天的八月收獲,老百姓就指望它能有個好收成,卻被蝗蟲掃蕩沒了。百姓在田間地頭設了台子,焚香膜拜,祈求上蒼發發善心。然而,上蒼是沒良心的,蝗蟲不見任何減少,反而越來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