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第2/3頁)

攻占營州的,是契丹。

薛訥認為分析得很對,上奏請求發兵攻打契丹,奪回大唐營州。想起前兩年發生的大捷,李隆基當即表示同意。奇怪的是,姚崇卻拼死力諫,真比皇帝要自殺還嚇人。可這一回,李隆基沒有聽姚崇一句話,也沒有給姚崇任何闡述自己思想的機會。薛訥被任命為同紫微黃門三品(就是同中書門下三品),率領大軍征討契丹。

開元二年(公元714年)正月,大軍出發了。

唐軍一路殺到了東北,苦逼的事情瞬間發生,身在大西北的突厥可汗默啜,搶先一步,讓他的兒子同俄,領著數萬兵馬圍攻北庭都護府。同俄雖小,卻很勇猛,領著大軍,一路殺到了庭州城(高昌)。因為聲勢浩大,守軍畏懼,不敢出動。

同俄同學在庭州外頭等了好多天,愣是沒人出戰。所以他很苦惱,在城外玩了起來,想要用餓死人的方法滅了庭州。某日,同俄敗了,因為從城門裏頭殺出來一彪人馬,領頭的是大唐庭州都護郭虔瓘。因為這幾天玩得太爽,沒工夫攻城,人都懈怠了。同俄被唐兵攆了幾十裏遠。

不過,同俄同學後來明白了,這個郭虔瓘其實沒那麽可怕,他不就是趁我不注意嗎?明白了這個道理,同俄笑了,他意氣風發地發表了一通演講,然後單騎來到了庭州城下,接著就被人活捉了。

突厥大軍等同俄凱旋,同俄卻好久沒回來。後來他們聽說小可汗奮勇殺敵,卻被人捉了。眾人跑到庭州前頭大哭,並派使者說願意用全軍糧食和輜重換同俄一條命。等見到同俄屍體,眾人哭得更慘,邊哭邊撤軍。這是一個悲劇,然而,更悲劇的是,攻打庭州的突厥二把手石阿失畢,因為丟了可汗的親兒子,所以不敢回去見默啜。

他苦苦想了一天,安排軍隊繼續趕路,自己則冒險去刺探敵情。將士們被他身先士卒、不顧個人安危的精神感動了。石阿失畢揮淚告別,然後,他領著妻子兒女,騎著馬一路往東南而來,跑到了長安。石阿失畢當了大唐的右衛大將軍,封燕北郡王,媳婦也跟著成了金山公主。

默啜被李隆基和自己屬下的行為惡心透了,但他不敢有什麽動作。默啜現在已經很老了,不再需要開拓營地,只需要安靜一會兒,盡情虐待自己的族人。據說默啜殺人不眨眼,所以族人都很後悔沒有一起跟著將軍投奔唐朝。

四月,驕傲的大可汗默啜遣使到長安求婚,他還給自己加了許多威武的名稱:幹和永清太駙馬、天上得果報天男、突厥聖天骨咄祿可汗。西北暫時沒了亂子,東北方面,契丹也迎來了薛訥帶領的六萬大軍。左臨門衛將軍杜賓客認為,“現在是盛夏,士卒都背著鎧甲和糧食,深入敵軍,恐怕很難成功。”

薛訥認為,“盛夏草肥,羔羊豐美,現在搶來,正好順應天時。一舉滅了他們,正在此時,不可錯失良機!”

究竟誰對呢?

契丹人知道。

大軍從檀州(北京密雲)行進至灤水山峽中,遭到了一場滅頂的大屠殺。此時的契丹軍隊,早已在山上恭候多時,薛訥的舉動,給了契丹大好的機會。見薛訥領著軍隊從山峽通過,契丹忽然殺出,一呼百應,殺聲震天地席卷下來。唐軍後退無路,前進無門,自相踐踏,無處施展兵器,被從斜坡上沖下來的契丹兵沖成了好幾段,死者十之八九。唯一值得欣慰的是,薛訥帶著幾十個剽悍的猛人,殺出一條血路。

契丹人見薛訥狼狽逃竄,自己又追之不及,覺得不解氣,站在山上破口大罵。薛訥彎著腰騎馬狂逃的情景,給了契丹人發揮想象力的機會,他們給薛訥起了個侮辱性的綽號——“薛婆”。

薛訥的確夠婆的,逃出去後,自己不想死,便將罪過全都推給了胡將李思敬等人。李隆基下旨,在幽州斬殺李思敬等八人,免薛訥一死,削其官爵,其他人一律嚴懲(杜賓客除外)。

邊患突然多了起來,征契丹慘敗後,西南吐蕃又鬧騰起來。吐蕃大將坌達延、乞力徐,率領十萬大軍攻掠臨洮,進軍蘭州,殺入渭源,掠取牧馬。吐蕃能這麽順利殺入唐境,那是很有原因的。

當初,鄯州都督楊矩,曾經上奏朝廷,主張把九曲之地都給吐蕃。他的意見,主要是覺得九曲不適合種地,也沒人煙,不如就這樣給他們吧,對大唐有利無害。他不知道的是,這塊地種莊稼的確也就那樣了,但卻是牧馬、放羊最好的地方。因此,托楊矩先生的福,吐蕃在靠近臨洮的地方屯起了兵馬,而且得以入侵。

楊矩知道自己無法原諒,畏罪自殺。

李隆基有意讓薛訥將功補過,讓他以平民的身份為左羽林將軍、隴右防禦使。同時,以右驍衛將軍郭知運為副使,與太仆少卿王晙一起領兵攻打吐蕃。薛訥開始大規模募集勇士,募集起來的勇士,在河隴地盤演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