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1] 為什麽身處繁榮時期的美國人仍如此心神不安

現在,在舊大陸一些偏僻的地區,你偶爾還能看到一些被人遺忘的小村鎮。它們的原貌歷經歲月的洗禮依舊沒什麽改變,但它們四周的事物卻在前進發展。這些地方的居民,大都非常愚昧和貧困。對於國家大事,他們從不關心,但是卻經常受到政府的壓迫。即便如此,他們依然生活的非常自在。

在美國,我曾經見到一些最自由和最文明的人,他們同時擁有全世界最優越的生活條件。但我總有這種感覺,他們很多時候都顯得愁眉苦臉,即便在他們歡樂的時候,也似乎憂心忡忡。[2]

我認為,造成上述兩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是,對於歐洲偏僻小村鎮的居民來說,他們根本不會去想自己的處境有多麽不幸,但是美國人總是在想方設法去得到自己沒有的東西。[3]

美國人對於物質福利的瘋狂追求,以及他們唯恐無法快速致富而擔心憂慮的神情,實在令人感到驚奇。[4]

對美國人來說,得到現世中一切美好的東西是他們最大的希望。有時候,他們甚至覺得自己似乎能夠長生不老,但有時又顯得十分焦慮,迫切希望得到一切自己沒有的東西,在外人看來,他們似乎在哀嘆此生短促,無法徹底地享樂。他們什麽都想抓住,但沒有一件抓得牢。在抓到一件東西之後,卻很快變得喜新厭舊。[5]

在美國,你會看到這些現象:為了以後養老,一個人費盡心思地修建房子,但屋頂還沒有封好,他就把房子賣了;接著,他又去開辟一個果園,但樹還沒有結果他就把果園租出去了;他還會將豐收在望的莊稼轉給別人去收割;一個人原本有很好的職業,可是他會突然就將其拋棄;一個人選了一個地方定居下來,可是不久以後他又改變心意搬到另一個地方去了。在私事之余,一個人還可以涉足政界。假如辛勤了一年還有幾天空暇,他出於好奇而遊遍美國各地,甚至在短短的幾天內就行走數千裏。

最終,當死亡降臨的時候,即使他對於世界仍無倦意,還想為完美的幸福生活而奔走的時候,卻只能帶著未了的心願離開人世。

美國人生活相對富裕,但是即便如此他們仍顯得躁動不安,實在令人難以理解。實際上,自從人類出現以來,這種情況就已存在,但整個民族都變得如此就前所未見。

美國人內心充滿了不安,並將這種不安的情緒體現在實際行動之中,這主要歸因於美國人熱愛物質享樂。

如果一個人一心希望得到現世幸福,那麽他永遠會迫不及待地追求,因為供他們去探求、抓取和享用幸福的時間有限的。一想到光陰荏苒,人生苦短,他們就會快馬加鞭。即便已經得到一些美好的東西,他們每時每刻也在想著其他無數的美好事物,同時擔憂死神將會來臨,奪走一切,使他們來不及享用。這種想法使他們感到焦急、恐懼和懊喪,讓他們一直處於躁動不安的狀態,以致經常變換計劃和住所。

在美國,人們可以自由改變自己的地位而不受法律和習慣的限制,如果對物質享樂的愛好同這種社會情況相結合,則人心的這種不安將會變得更加強烈。這時,每個人都會頻繁改變他們的路線,唯恐無法確切地找到能使他們獲得幸福的最佳捷徑。

我們可以斷定,如果一個人熱心於追求物質享樂並且抱有很高的希望,則他必然容易失望。既然最終目的是享樂,那麽達到目的的手段就要盡量簡易,否則,為了追求享樂而付出的艱辛將會超過享樂本身。因此,大部分人這時的心情鬥志在狂熱中夾雜著萎靡,在積極中夾雜著消極。有時候,他們連死都不怕,但卻害怕繼續去追求目標。

對於上述的各項效果,平等能通過更加直接的方式而產生。

當出身和財產的特權不復存在,任何人都有機會從事任何職業,每個人都可以依靠自己的能力登上本行業的頂峰時,那些志向高遠的人會認為自己的前程無限光明,覺得自己命中注定要成就一些豐功偉績。[6]但這是一個錯誤的觀點,並且可以依靠經驗就能立刻將其矯正。這種平等表面上會讓每個公民都覺得自己前程遠大,實際上卻在削弱所有公民的力量。這種平等一方面抑制了人的力量;另一方面又在使人的欲望不斷膨脹,但是因為人們自身力量微弱,因此每前進一步,障礙就變得比之前更加難以逾越。

他們雖然推翻了同胞中的某些人擁有的特權,但實際上他們的壓力卻更大了,因為他們現在的競爭對手變成了所有的人。限制他們前進的因素依舊存在,只是改變了形式罷了。當所有人都變得相同並且前進道路相同的話,任何人都很難迅速前進,因為道路這時變得無比擁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