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1] 略談民主國家的戲劇[2]

革命會使得貴族制國家的社會狀況和政治制度發生改變。而當革命開始波及文藝界的時候,首先受到影響的往往是戲劇,而且戲劇所受的影響總是非常明顯的。

當觀眾進入劇院觀看戲劇時,情緒往往會隨著劇情的發展不由自主地起伏變化。在觀劇的過程中,觀眾根本沒有時間仔細玩味劇情,也沒有時間與他人討論劇情。他們會開始產生對文學的新興趣,不過他們通常難以意識到這一點,所以也不會刻意壓制這種興趣。通常來說,在他們還沒有弄清楚這種新興趣之前,就已經向其俯身屈服了。

而不久以後,作家則很快會發現大眾的愛好已經偏離到未知的方向了。於是,當他們進行創作時,他們會悄悄地使自己的作品轉向那一方。因此,他們寫出來的劇本在沒有上演之前就已經到了推動革命的作用。通過研究戲劇,你可以預測民主制度國家的文學發展方向。

在貴族制國家中,劇本是文學中最富有民主精神的部分。沒有哪種文藝活動能像觀劇那樣,輕而易舉地使群眾獲得滿足。為什麽會這樣呢?其中的原因並不難理解,人們在觀賞戲劇時,並不需要預先進行準備或者做相關的研究。無論你持有任何觀點,不管你知道多少,當戲劇開演的時候,你的注意力立刻會被劇情緊緊抓住。當人們開始喜好某種雅俗共賞的文藝活動時,他們往往會在劇院中得到滿足。在貴族制國家中,那些經常出入劇院的觀眾,基本上都不是貴族階級。在貴族制國家,或許只有劇院這種地方能使上層階級與中下層階級進行接觸交流,在這裏,上層階級即使不接受中下層階級的意見也會容許他們自由發表。也只有劇院才能讓博學之士或有教養之人難以阻止群眾追隨他們的愛好,同樣也無法阻止他們自己去追隨群眾的愛好。基於這個原因,上層階級往往喜歡在劇院裏訂包廂。

既然貴族階級也無力阻止人民群眾出入劇院。因此,我們會發現,一旦法律和民情承認了民主的原則,那上層階級與中下層階級將彼此融為一體,智力和財產上的差別也將逐漸消失,上層階級的世襲財產、權勢、傳統和舒適生活將成為歷史,在劇院中占據統治地位的將是人民群眾。

因此,在民主國家中,如果人民愛好文藝,或者出於本性有意從事文藝活動,戲劇往往會是他們的第一選擇。而且,我們可以肯定地說,人民會將這種愛好和本性融入到戲劇之中。對於文藝寫作,貴族制度定下種種條條框框,而這些戒律將會逐步改變,並且是通過合法的手續來改變。但是,那些限制戲劇發展的清規戒律,則會被人民毫不留情地推翻。

對於民主文藝內在的大部分優點和缺點,戲劇都能清晰地把這兩者反映出來。

對於民主國家的人民來說,他們對於才學的重視程度並不高,羅馬和希臘的輝煌歷史在他們眼中只是過眼雲煙,只歡迎作家講他們自己,也就是說,他們要求作家只描述現在。

因此,假如舞台上經常上演那些關於古代的英雄和古代故事的戲目,並且對於古代傳統,人們又表現得十分忠實的話,那我們就能夠斷定,民主的階級仍然沒有對戲劇造成足夠的影響。

在《布裏塔尼居斯》(Britannicus)的序言中,作者拉辛十分謙遜地對他把儒尼葉作為侍奉女灶神維斯塔的一名貞女進行藝術加工一事做了辯解。根據格利烏斯的記述,拉辛這樣說道:“小於6歲和超過10歲的女孩都不能進入。”我敢肯定,如果他是現在寫這個劇本的話,他絕對不會因為這樣的錯誤而自責或進行辯解。[3]

通過這個事實,我了解了那個時代的文藝的情況和社會情況。就像我在前面說過的,即使在貴族制度下,也可能出現民主的戲劇。但是,一旦戲劇完全受控於貴族精神,那這個社會實行的制度必然是貴族制,並且在這個社會中,作家、公民和政治事務都是受那些既有學識又有教養的階級所掌控的。

貴族因為擁有控制戲劇創作和演出的權力,所以他們會出於自身的文雅愛好和高貴氣質對人的本性進行主觀性的評判。有一定社會地位的人物是最令他們感興趣的對象,並且他們也喜歡這樣的人物出現在舞台上。在他們看來,一定的善與一定的惡都值得重現於戲劇。而對於其余的一切事物,他們完全無動於衷。當他們進入劇院,也像到其他地方一樣,只願意跟大領主交談。在戲劇中,只有主角的悲歡離合才會觸動他們的內心。他們對於劇文體裁的態度也是如此。為了要符合自己的趣味和偏好,他們隨意地規定劇作家要使用某些台詞。

這樣一來,戲劇的描寫往往不完整,有時只是描繪了人的某個側面,甚至把人性中根本不存在的東西也表現出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