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北朝第一刀(第3/10頁)

元彧心中的敵人只有一個,那就是爾朱榮。姑不論爾朱榮是否有篡位之意,單憑河陰大殺皇族文官,任用鮮卑化官員,斷不能容他。元彧的心思正是孝莊帝症結所在,故而元子攸赦免一大批追隨元顥的大臣。

元子攸起初不過想依靠這位北方軍閥登上帝位,誰知養虎為患。河陰之變,他幾乎站在漢化勢力的對立面,若非契胡人喊出“元氏既滅,爾朱氏興”的大逆不道的口號,屠殺皇族和漢化貴族的黑鍋已然背定。縱是如此,元顥及白袍隊仍舊給予致命一擊,忠於他的禁衛軍屢戰屢敗,元氣大傷。爾朱榮卻依靠驍猛的契胡軍及北方鮮卑軍人短短時間內平定各地叛亂。勢力此消彼長,怎不令他心驚肉跳,他甚至希望各地的強盜與爾朱榮多打一段時間,最好兩敗俱傷。現在國家太平,是去群狼而生一虎。

隨著爾朱家族勢力日益增長,連皇後也不把他放在眼裏。爾朱皇後原本是孝明皇帝的妃子,因是爾朱榮女兒才娶了來立為皇後。如今非但不心懷感激,反而頤指氣使。

孝莊皇帝派爾朱世隆勸勸他的侄女,須懂得尊重皇帝老公,有上有下。誰知爾朱皇後竟然大發雌威:“天子是我家立的,早知如此父親就該自己來做,怎會有這等事!”說得爾朱世隆跟著埋怨:“正是!他若做皇帝,我可以封王了。”

爾朱家族如此囂張,孝莊帝如芒在背,帝國最後一支反抗力量被爾朱榮消滅帶來的震驚可想而知,不由說出天下無賊的話。天下再無賊寇,那麽只剩下他與爾朱榮,決戰就要到來。臨淮王元彧聽出話外之音,當即勸他趕緊做好決戰準備。朝堂之上爾朱榮耳目眾多,為不使眾人起疑他們之間莫名其妙的對話,孝莊皇帝連忙用話語搪塞過去:“是啊,戰爭的善後工作著實不易。”

洛陽宮廷彌漫著重重殺氣,爾朱榮的一道表章終使孝莊皇帝寶刀離鞘。

身在晉陽的爾朱榮在奏章中說:“參軍許周勸臣取九錫,臣萬分討厭,把他趕走了!”從奏章中可見爾朱榮及其部下的放肆囂張。

爾朱榮擁立元子攸稱帝,封大將軍、太原王。平定葛榮之亂,官拜丞相、太師。打敗白袍軍,趕走陳慶之,收復洛陽,實在無官可賞。孝莊帝別出心裁,賜爾朱榮“天柱大將軍”,取擎天柱之意。後燕慕容垂時代用過柱國大將軍,天柱大將軍實為孝莊帝巧思。如今爾朱榮平定四海叛亂,賞什麽?總不能賞個副皇帝坐坐吧,只剩下九錫。

九錫本不是什麽貴重的物品,皇帝賜給大臣最高禮遇的象征之物。問題在於,王莽、曹操、司馬昭、劉裕、蕭道成、蕭衍都曾接受過九錫,他們或者他們的兒子均改朝換代,“九錫”幾乎等同於“篡逆”。許周勸爾朱榮取九錫,等於勸他篡位。爾朱榮竟然敢於將部下勸進的事告訴皇帝,根本沒把皇帝放在眼裏。

爾朱榮什麽意思呢?元子攸反復琢磨,爾朱榮有可能試探他,“我這麽大的功勞怎麽賞賜。”爾朱榮確實功高不賞,不管怎麽說,九錫不能給。九錫會給人誤覺爾朱榮取得王莽、曹操等人擁有的天命。既然爾朱榮斥責許周,那麽將計就計,裝一次糊塗,孝莊帝下詔褒獎爾朱榮。

爾朱榮討了個不自在,本意提醒孝莊皇帝自己平定天下功高蓋世,加九錫不為過,誰知皇帝不接這茬兒。

雙方摩擦不斷,爾朱榮希望通過親信官員把國家權力握到手裏,偏偏孝莊帝極為勤政,晚睡早起,事必躬親,不肯放權。孝莊帝假手吏部尚書李神俊掌握組織部,控制天下官員任免。

爾朱榮想趕走李神俊,故意任命一位平民去曲陽當縣令。任命意見送到吏部,李神俊認為此人根本不入品。孝文漢化的北魏國委任官員注重品級,即九品中正制,一個不入品的平民豈能當官。李神俊拒絕批準,重新任命旁人。爾朱榮立刻派人護送自己人上任,給吏部委任的官員一頓老拳,打出曲陽縣。李神俊又氣又怕,幹脆辭職不幹。正合爾朱榮心意,副總理爾朱世隆兼任組織部長。

爾朱榮控制吏部,開始對河南下手,吏部草擬文書委任北人去河南做官。河南是漢化大本營,支持孝莊帝的老巢,水潑不進,針紮不透。這是最後一塊陣地,孝莊皇帝拒絕任命任何一位鮮卑武人任職河南。為此,大宰元天穆和皇帝翻臉,不惜恫嚇道:“天柱大將軍有大功於國家,為國宰相,即使請求更換全天下的官吏,陛下您也不能違背吧,何況不過調任幾個州的官員,如何不準!”

面對咄咄逼人的元天穆,孝莊帝不害怕,正色道:“天柱大將軍若不為人臣,朕也可以讓他取代,若守臣節,絕無更換天下百官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