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內鬼蕭衍(第2/10頁)

西昌侯

永明末年,南齊朝廷有三股勢力,兩明一暗。明的是太子黨、竟陵王黨,潛伏的勢力為西昌侯黨。西昌侯是何許人,為什麽齊武帝那麽多兄弟兒子排不上,他卻能夠成為第三股勢力呢?

西昌侯叫蕭鸞,齊朝開國皇帝蕭道成的侄子,自幼喪父,蕭道成把他撫養長大,視同親生,甚至比親生還要親。蕭鸞性格狡詐,與堂兄弟們在一起時,事事謙讓,彬彬有禮,辦事極穩妥,深得蕭道成父子喜歡。蕭鸞的狡詐表現在什麽地方呢?他說到西邊去,肯定去南面了;說到北面去,你指定能在東面找到他。

一般的官員好張揚,喜歡排場,坐最豪華的車,儀衛穿最華麗的衣冠。大街上一走,耀武揚威,牛氣沖天,大出風氣。他從來不,坐很簡樸的車,隨從穿最樸素的衣服。人家奔馳、寶馬,他就搞一破奇瑞,低調的不能再低調。蕭鸞出門,不知內情的,根本不曉得他就是西昌侯。

有一次,一個賣飯的小販挑擔從他乘坐的破牛車前經過,一不小心,擔中的炭火燒著牛的鼻子。牛疼得跳起來,差點把西昌侯從車裏掀車外頭。這事兒在王公大臣們中間傳開,成為笑料。齊武帝蕭賾聽說後哈哈大笑,這位兄弟有意思,保護他的儀衛哪裏去了?蕭賾是個非常多疑的人,繼位之後,父親的開國功臣除掉不少,從來沒有疑心蕭鸞。

蕭賾親身經歷劉宋末年諸王火並的時代,特別注意抑制諸王。南朝門閥豪強勢力大,不用諸王不行。用,但要用好。蕭賾把“典簽”的作用發揮到極致。典簽不是蕭賾發明,劉宋時代就有了。當時出鎮地方的諸王年幼,身邊的長史多是門閥士家子弟。皇帝派出親信寒士到地方充任諸王典簽,時稱簽帥,代替諸王批閱公事,照管諸王的飲食起居。典簽職位雖低,權力很大。齊武帝給予典簽更大的職權:定期回京述職,密報諸王和各地郡守的好壞,以

諸王受制於典簽。典簽權力大到什麽地步?蕭賾五弟武陵王蕭曄出任江州刺史不過百余天,典簽趙渥匯報蕭曄過失,蕭曄革職回京。武帝十一子南海王蕭子罕回京對母親哭訴道:“兒在地方,移動五步都要請示典簽,他還不準,兒和囚徒有什麽兩樣。”

諸王得到裁抑,沒有封王的西昌侯蕭鸞勢力反倒膨脹。蕭鸞野心勃勃,有稱帝的念頭,把功夫下在蕭衍兄弟身上。蕭鸞想拉攏蕭衍原本是天方夜譚的事。蕭衍是竟陵八友之一,從某種意義上講,蕭子良是竟陵八友的主子,有知遇之恩。八人經常出入王府,時人都認為竟陵八友是蕭子良的鐵杆朋友。有王爺可依靠,怎麽會投奔一個侯爺。

世事不斷變化。齊武帝蕭賾父子間接害死蕭衍的父親蕭順之,原因是蕭順之殺了皇四子巴東王蕭子響。

巴東王疑案

蕭子響是蕭賾最勇敢的一個兒子,自幼好武,性情暴躁,小時候過繼給蕭賾的弟弟蕭嶷。後來蕭嶷有了兒子,蕭賾要了回來,封為巴東王,任職荊州。蕭子響好武,身邊聚集了一批死士,幹起走私武器的營生。他走私武器,不是為了賺錢或謀逆,純是個人愛好,喜歡收集各式刀槍劍戟。王府長史和典簽一起密報皇帝,巴東王私自交易武器,有謀反嫌疑。

蕭賾立刻派人去荊州調查取證。蕭子響把長史、典簽等人叫來一頓臭罵,誰告的密?雙方言差語錯,蕭子響一怒之下,連殺八人。蕭賾又驚又氣,派衛尉胡諧之、將軍尹略和中書舍人茹法亮率精兵數百前去問罪,臨行囑咐說:“子響若束手自歸,可全其性命。”

蕭子響見朝廷軍隊到來,知道闖下大禍,不斷派使者聯絡,表白說:“天下豈有兒子造反的道理。只是一時疏忽犯法,我這就單舸回京請罪。”尹略面斥使者,“誰肯和反父之人共語。”蕭子響揮淚痛哭,派人殺牛羊備酒席慰勞台軍。尹略將酒肉一股腦扔進長江。蕭子響覺得和茹法亮比較熟,駕舟求見茹法亮。誰知茹法亮根本不肯露面,一定要捉拿歸案。蕭子響再次被激怒,率手下壯士射殺台軍將士。尹略戰死,胡諧之單船逃回。

蕭賾聽說兒子膽敢殺使拒捕,大怒,下詔蕭順之率大軍兵發荊州,捉拿蕭子響。就在出兵的前天夜裏,文惠太子的親信來到蕭順之的家,丟下一句話:“巴東王知法犯法、對抗官兵、殺使拒捕,犯下滔天大罪,怎麽能活在這個世上。”

蕭順之恍然大悟,為什麽胡諧之等人逼迫巴東王?一切真相大白,文惠太子要他四弟的命。按律條,十個巴東王也不夠抵命。可這是家天下。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不過是集權社會一件小小的飾品罷了。巴東王是皇帝愛子,只要不犯謀逆大罪,殺他等於剜了皇帝的心頭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