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孝文皇帝(第3/6頁)

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不聞機杼聲,唯聞女嘆息。

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女亦無所思,女亦無所憶。

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

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願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征。

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

朝辭爺娘去,暮宿黃河邊。

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

旦辭黃河去,暮至黑山頭。

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聲啾啾。

萬裏赴戎機,關山度若飛。

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

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

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

策勛十二轉,賞賜百千強。

可汗問所欲,“木蘭不用尚書郎,

願借明駝千裏足,送兒還故鄉。”

爺娘聞女來,出郭相扶將。

阿姊聞妹來,當戶理紅妝。

小弟聞姊來,磨刀霍霍向豬羊。

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

脫我戰時袍,著我舊時裳。

當窗理雲鬢,對鏡貼花黃。

出門看夥伴,夥伴皆驚惶。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

“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

兩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中國幾乎沒有人不知道花木蘭,幾乎每個人都能輕松背出詩中許多膾炙人口的句子。花木蘭拒絕皇帝封賜,失去載入史冊的機會,以至於後人產生千般猜測,莫衷一是。歷史不會忘記每一個為國為民的英雄,不會忘記每一段感人肺腑的故事,《木蘭辭》不脛而走。

關於《木蘭辭》產生的時代,早先眾說紛紜,即便將其收入《樂府詩集》的宋朝人郭茂倩只是說《木蘭辭》轉引自南朝陳國沙門智匠的《古今樂錄》,並在按語中注下:“歌辭有《木蘭》一曲,不知起於何代?”

為什麽郭茂倩不知道產生的時代呢?想必今已失傳的《古今樂錄》中沒有標注。為什麽沒有標注呢?可能智匠和尚也不清楚。陳朝之前,北方上溯有許多朝代,隋、北周、北齊、西魏、東魏和北魏,直至東晉十六國。著名的詩歌總能反映一個社會、一個時代。《木蘭辭》涉及到當時的政治軍事、社會生活,由此可以推斷出產生的時代。詩歌中許多情節與馮太後執政時的北魏帝國隱隱相連,映射出當時的政治變革和軍事戰略變化。

比如,我們從可汗和天子兩詞的互用可以判斷出花木蘭生活在中原的鮮卑國家,再從交戰的地點、規模、方式可以清晰判斷出這個國家是北魏。

可汗是鮮卑人對貴族的尊稱,被柔然人當做皇帝的稱謂。可汗和天子互用,只能出現在鮮卑國家,出現在北魏漢化改革之前。孝文帝詔斷北語,一從正音的政策相當嚴格,不太可能再混用兩詞。若說產生於北齊、北周時代,則沒有長達十年之久大規模討伐柔然的戰爭。

花木蘭姓氏,爭議頗多。因為《木蘭辭》所提不過“木蘭”兩字,沒有提到花姓。木蘭替父從軍用父親的名字,軍中夥伴喚作“木蘭”,恢復女裝後仍叫“木蘭”,只能是她與父親共有部分,即姓氏,因此有人認為“木蘭”是“慕容”的音訛。

連詩歌產生的時代都存有那麽大的疑惑,姓字名誰當然更是說不清的官司,我們還是用熟悉的花木蘭吧。

不管如何,縱使花木蘭不是漢人,也是漢化的少數民族。否則不會精於紡織、化妝,貼花黃的裝扮雖然盛行於北周,民間應該流傳已久。花木蘭是河南虞城人並非沒有可能,但祖籍絕非河南。

“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說明花木蘭家是北魏軍戶。北魏實行世兵制,子子輩輩都當兵。北魏兵源構成有兩部分,鮮卑兵和非鮮卑兵。鮮卑兵指代北及漠南原鮮卑部落聯盟成員,即平城和六鎮兵。非鮮卑兵構成復雜,有高車人、敕勒人、丁零人、氐羌人、柔然人,甚至漢人。這部分人是魏軍統一北方、遠征蒙古高原抓獲的俘虜或降兵,設置軍府駐守地方,類似於現在的軍區。

北魏國漢人大多從事農業生產不打仗。征兵從各地軍府中征發,並非從普通老百姓中征兵,花木蘭的父親卷卷有名,當為軍戶。

從花木蘭的征途看,“旦辭暮至”是文學誇張修飾之詞,馬再快,不可能一天集結軍隊到達黑山(即今內蒙古呼和浩特市東南殺虎山)。花木蘭北渡黃河到平城加入大軍,出塞抵達黑山,遭遇燕山胡騎(即來自今蒙古國杭愛山的北方少數民族騎兵)展開戰鬥。這條路線是北魏國出塞打擊柔然汗國常用的軍事路線。

由此我們推斷,木蘭替父從軍的具體年代應在公元470年(北魏皇興四年),這一年處羅可汗吐賀真的兒子受羅部真可汗(漢語聰明的可汗)郁久閭予成率柔然騎兵入塞。獻文帝拓跋弘禦駕親征,兵分兩路,大舉反擊,諸將會師於女水河畔,大敗柔然。十九天內北魏騎兵往返六千余裏,斬首五萬級,降者萬余人,大獲全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