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孝文皇帝(第2/6頁)

兩位鮮卑領袖態度強硬,馮太後向情人李沖投來渴望的目光,期待用個人魅力挽回這場敗局。一面是國家利益,一面是情人顏面,李沖毫不遲疑地做出決定:“我可以為您效忠,但除了這件事!”

馮太後付之一笑,她不是輕易認輸的女人,更不是輕率做出決定的人。既然把接班人拓跋禧叫過來,說明這件事十拿九穩。她有最後一記殺手鐧。

侍衛匆匆進來,附在耳邊,悄悄道:“陛下還活著。”馮太後的臉色略微變了變。一個從小養尊處優的小孩子三天不吃東西,而且在那麽寒冷的地方,居然沒有凍餓而死,可真是上天的眷顧啊。

馮太後站起身,端莊而又威嚴,強按住心頭的不滿,平靜地道:“既然大家認為他是個好皇帝,那麽再給他一次機會。”

拓跋宏沒有浪費掉這次機會,緊緊握住一線生機,等來百鳥齊鳴、百花齊放的春天。

等待

一年又一年,漫長地等待。等待是一種痛苦。沒有痛苦哪來的歡樂,拓跋宏知道這個古老的道理,他嘴裏從來沒有說過馮太後和弟弟拓跋禧的一句怨言。

拓跋宏為人寬宏大度,從不因為小事處罰下人。侍從上飯時不小心用熱羹燙傷他的手,或者飯食中有小蟲子和臟東西,不過一笑置之。然而,當他發現馮太後的粥裏竟然有一只小蜥蜴的時候勃然大怒,下令將廚師拿下處死。馮太後慢慢用匕首挑出蜥蜴,笑了笑,把那人放了。

自己飯食中有蟲子不生氣,卻不允許馮太後飯中有雜物,可見拓跋宏關心馮太後超過自身。同一事件的兩種態度,我們可以看出深不可測的心機、堅忍不拔的意志。拓跋宏吸取父親的教訓,對馮太後百依百順,從不違拗,一直忍耐到淩駕在他頭上的女皇帝去世。

拓跋宏的舉動被嚴密監視,曾經有個宦官在馮太後面前陷害誣告、說壞話。馮太後大怒,下令責打皇帝幾十大棍。拓跋宏默默忍受不辯解,即使馮太後去世,也沒追究那個該死的宦官。如果大家以此認為拓跋宏是個老實厚道、逆來順受的聽話孩子,那就錯了。人們評價拓跋宏的性情淵裕仁孝,如果因為這樣的事去報復,也就稱不上中國歷史著名的仁君。因為他經歷的陰謀和痛苦太多,不希望給別人帶人更多

拓跋宏的仁慈孝順,逐漸征服馮太後挑剔的心。馮太後開始真心實意對待皇帝。拓跋宏的年號是太和。太和七年北魏宮廷又發生了一起“子貴母死”的慘案,這是最後一起立子殺母的醜聞,馮太後再次主導這一事件。

拓跋宏的皇妃林氏生子拓跋恂,很快立為皇太子。拓跋宏深知喪母之痛,不希望“子貴母死”的悲劇在他身上重演,懇切請求馮太後廢除殘酷的祖宗之法,馮太後拒絕了。

值得諷刺的是,北魏開國皇帝拓跋珪設立“子貴母死”制度本意防止母後幹政,可馮太後利用這條政策鞏固自身的權力。她沒有生育太子,照舊掌握著北魏國的大權。馮太後之所以固執地殺死林氏,因為她聰明的大腦又開始運轉,考慮百年之後馮家的地位如何才能永世不替?

馮太後的兩個侄女入宮了,馮太後哥哥馮熙有好幾個女兒,所幸長得都不錯。

先入宮的兩個女兒命運不濟。妹妹病死,姐姐大馮氏姿容嬈媚,與拓跋宏一見鐘情,兩人愛得熱烈纏綿。她也未能逃過病魔之手,一場大病下來,皮膚生出麻疹。馮太後為拓跋宏選擇侄女為妃,自然認可拓跋宏的皇帝地位,不希望侄女的病傳染到未來的皇帝,無情打發大馮氏出家做尼姑。正史未記載大馮氏的名字,野史叫做馮潤,小字妙蓮。

故事發展到這裏,我們悲傷馮潤可憐的命。塵世佛門兩隔,有情人不成眷屬。但是他們兩人沒有分手,命運總是出乎人們想象,周朝女皇武則天也曾出家做過尼姑,這是後話不題。

馮家最小的女兒馮清入宮,無疑她是最幸運的女人,不管皇帝愛不愛她,她注定是皇後的命。

馮太後為拓跋宏牽好姻緣,安排好一切,香消於方山永固陵。遵照馮太後遺願,馮清立為帝國皇後。

24歲的拓跋宏親政,正式接手管理北魏帝國,那是一個正在走向正軌和強盛的國家。均田制、三長制順利推行使國家控制的戶口大大增加,墾地面積擴大,財政收入增長,國家財富與日俱增。

國勢蒸蒸日上,孝文帝仍舊沒有滿足,他要改變歷史,創造新的歷史,把北魏帝國變成真正偉大的國家。

人們在一個千古傳唱的人物身上覺察到帝國悄無聲息、堅韌不拔的轉變。她是誰呢?花木蘭。

替父從軍行

艷骨香銷,魂歸何處?馮太後孤單孑立,獨立方山之畔,另一位女英雄花木蘭從塞上返歸家鄉。花木蘭是中國家喻戶曉的女英雄,一曲北朝樂府民歌《木蘭辭》唱出她女扮男裝、替父從軍的勇敢機敏、淳樸動人的傳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