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最大的奸雄(第2/6頁)

劉裕出身寒門,掌權後,頗慕風流,極力往名士堆裏靠,常與名士們一起高談闊論。縱然如此,士族們虛情假意的多,看不起他的大有人在。高門士族的態度,劉裕不能不考慮。恰恰在這個時候,留守京都建康的劉穆之病死了。

劉穆之是劉裕第一得意之人。二人為布衣之交,換命京口。劉裕倚之為心腹,每次出征,國中之事,事無大小全部交給他處理。北伐前,任命劉穆之為尚書右仆射,總管朝政。

死訊傳到關中,劉裕震驚悲痛,一連幾天不勝哀婉。悲痛為劉穆之,震驚卻是為自己。史書中稱“(劉裕)以根本無托,乃決意東還”,這句話突出表明劉裕對建康官員們的不信任。

到底出於什麽心思讓劉裕對所有的人充滿警惕,因劉裕心裏有個天大陰謀。王買德和崔浩猜得不錯,劉裕要做皇帝,要改朝換代,建立屬於自己的王朝。

八王之亂後,北方朝代更替頻繁,五胡十六國,做皇帝的不計其數,南方卻一直都維系著司馬氏正統。想稱帝的王敦下場淒涼,桓溫至死不敢明明白白告訴世人自己心中的真實想法,膽大妄為的桓玄身死國滅。劉裕出身庶族,想登上萬萬人之上的位子,沒有驚天動地的功績絕無可能。北伐是爭取民心人望的捷徑。劉裕每次俘虜敵國君主總是送到京都建康鬧市口砍頭,無非炫耀赫赫武功。

劉裕心機深沉,做事隱秘,善於偽裝,甚至對無話不談的劉穆之也沒透露過一絲口風。劉穆之的死和洞察出劉裕心思有很大關系。當晉軍收復洛陽,劉裕派人回到建康,委婉地向朝廷請求加授九錫。這是明顯信號,劉穆之如夢初醒,由是“愧懼發病”。

懼怕從何而來?劉穆之本是劉裕心腹,縱使劉裕稱帝,他是實實在在的開國功臣。但他感到有愧,對不住劉裕。作為留守大臣,心腹要員,竟然沒有想到趁北伐大勝之機給主子榮耀,要等主子張口說話。想起與劉裕關系之密,對他還有防備,不肯直言,因此劉穆之思想壓力加大,思慮重重,患了重病。

劉穆之的死改變了劉裕的想法,不再北伐,決計東歸。劉裕東歸後不久,赫連勃勃占領關中。對於關中的得而復失,許多人將其歸結為劉裕稱帝野心。這種說法不全面,不足以解釋劉淵左國城起兵以來持續一百多年漢人與胡人復雜的民族矛盾,不足以說明江南與關中人民的微妙心理。

從前秦帝國開始,關中人民習慣做主人。劉裕與關中百姓有過一段對話,對話清晰表明了關中人的看法。

當得知劉裕東還的消息後,三秦父老痛哭流涕地來到大營門前勸阻:“殘民不沾王化,於今百年,始睹衣冠,人人相賀。長安十陵是劉公家的墳墓,鹹陽宮殿是劉公家的室宅,您放棄它們想去哪裏!”劉裕為之感傷,勸慰道:“受命朝廷,不得擅留。感謝諸君懷念故國之志,今留下次子與文武賢才共鎮此境,希望你們和好共處。”

關中人明白告訴劉裕,關中是你的家,你哪裏也別去!

北伐勝利,劉裕搶占許多地盤,有了與高門望族對抗的威望和力量。可關中畢竟是虎狼之地,百余年來,民族雜居。劉裕雖自詡漢室宗親,也絕不可能放棄江南之地,來此三面受敵之所。劉裕斬殺姚氏,以大漢民族英雄自居,實際自絕於胡人。狹隘的民族主義思想是南朝始終未能收復北方的原因之一。

關中人民請劉裕效仿漢高祖劉邦,放棄故鄉,定都長安,那麽關中豪傑百姓定當與劉裕一條心。想當年,劉邦憑什麽打敗項羽,還不是依靠關中的人力和財富。

劉裕放棄關中,拋棄關中人民,關中人民自然會拋棄劉裕,甚至不惜把匈奴狼引進來。大軍一撤,關中處境危險,劉裕心中有數,他要安撫北方的那個匈奴美男子。

貳 髑髏台

劉裕寫了一封態度誠懇的信,派使者交給赫連勃勃,約為兄弟。赫連勃勃這下子相信了王買德的話,劉裕要撤軍了。人與人之間常常忽悠的,開玩笑的,搞競爭的,領導人之間也是如此。既然你劉裕忽悠我,來而不往非禮也。赫連勃勃預先讓大臣寫好回信,擬好詞,自己背下來,再當著晉使的面,口授大臣照寫。

有才幹的領導人出口成章,演講脫稿,不擅長口才的人,只能捧著稿子照著讀,還時常念出錯別字。赫連勃勃是個好面子的人,生怕別人瞧不起。於是,赫連勃勃作弊,反正吹牛不上稅,他把晉使忽悠了,也把劉裕忽悠了。劉裕看過信後,感嘆此人才華出眾,嘆息說:“我不如他啊!”

劉裕前腳剛走,西北狼後腳闖入長安。赫連勃勃兵分三路對關中晉軍實施戰略包圍:赫連璝為前鋒,率領騎兵兩萬直取長安,自己總領大軍隨後進發;赫連昌進兵潼關;王買德南斷青泥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