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慕容鮮卑的衰落(第3/7頁)

孟龍符雖然戰死,但晉軍控制住水源。劉裕以戰車四千輛分左右翼,兵車相間,騎兵在後,列成方陣,緩緩向前推進,抵達臨朐城南。

慕容超全軍出動,派精騎前後夾擊。兩軍力戰,直殺到日落西山,勝負未決。胡藩向劉裕獻計說:“燕兵傾巢出戰,臨朐城中必定空虛,我們可以出一支奇兵從小道偷襲臨朐,此韓信破趙之計。”劉裕當即下令胡藩、檀韶和向彌三將率軍繞至燕軍背後攻打臨朐。晉軍乘虛攻城,虎將向彌擐甲先登,當天即打下城池。

臨朐失守,慕容超又聽到劉裕散布的謠言,說晉軍水師已從海路撲向廣固,大吃一驚,單騎逃走。

劉裕縱兵追擊,斬燕國十余員大將,大敗燕軍,慕容超逃還廣固。晉軍乘勝追擊北上,第二天進至廣固,攻下外城,慕容超退守內城。劉裕築長圍,墻高三丈,挖了三道地溝,擺出架子,不打下廣固城決不罷休。

燕軍沒有焚燒積蓄和莊稼,為晉國省了錢。劉裕下令停止江淮漕運,就地取糧。慕容超被困廣固內城,先後派出張鋼、韓範,向後秦求援。

幾乎所有史學家和兵學家一致認為,南燕之敗,敗在慕容超固執己見,不聽眾將正確意見,不守大峴山。

毛澤東同志對此役的點評為“守大峴亦無用”。此項點評似乎讓人疑惑,如果慕容超接受公孫五樓的上策,用重兵把守大峴險要,派輕騎從其他兩條路切斷晉軍糧道,南北夾擊,劉裕怎能不敗?

可是,如果我們深入研究當時東晉和南燕的具體情況,再從軍事角度重新審視這場戰役,就會發現毛澤東同志見解深刻,確確實實即使南燕死守大峴山也難逃一敗。

慕容超采取的戰術是誘敵深入,圍而殲之。此項戰術源自他對南燕國鮮卑騎兵戰鬥力的自信,既然能夠畢其功於一役,又何必防守大峴或堅壁清野。無論采取哪一種戰術,問題關鍵在於,南燕國到底有沒有能力打贏戰爭。

我們看一下南燕國的軍事力量,軍事和政治、經濟相輔相成。

慕容德時代,南燕號稱“步兵三十七萬,戰車一萬七千乘,鐵騎五萬三千”。

南燕只有山東一省之地,它憑什麽有這麽多軍隊?這緣自一項“校檢蔭戶”的國策,它是由後燕皇帝慕容寶最先發動,慕容德繼續執行國策,雷厲風行進行搜檢,並派軍隊巡守邊境線,防備百姓逃竄,一度檢出蔭戶五萬八千戶。

這種與鮮卑貴族和漢人豪強爭人力的政策曾使後燕國失掉中原,包括北魏道武帝拓跋珪在內的歷任皇帝均不敢輕易執行。

慕容德資歷老,威望高,足以鎮住貴族豪強。慕容超不行,半路冒出個金刀太子,誰知你是不是真正的慕容鮮卑子孫?皇族慕容法曾質疑過,說慕容超是個騙子。以至於慕容超和鮮卑貴族的關系高度緊張,變得多疑猜忌,寵信公孫五樓與慕容皇族對抗。結果發生北地王慕容鐘、兗州刺史慕容法、徐州刺史段宏、西中郎將封融等南燕重臣的軍事叛亂。雖然把他們擊敗,但南燕元氣大傷,軍民離心離德。

反觀東晉,劉裕擊敗桓玄執政,雖然南方存在隱憂,高門士族對北伐並不感冒,但以孟昶為首的新興庶族地主堅定支持。因為國內已有人口大多控制在高門士族手中,想獲得土地和從事農業生產所需要的新的勞動力必須打仗。東晉新組建的軍隊希望通過戰爭獲得境外財富,上下一心,眾志成城。

公孫五樓獻計時所說的第一句話是,吳兵輕果。這是北方人對東晉軍隊的普遍看法。桓溫北伐時,慕容宙也曾說過,吳兵輕剽。兩句話什麽意思呢?是說東晉軍隊打仗順利的時候,以一當十勇猛頑強,一旦陷入生死搏鬥會產生恐懼。習慣打順風球,不會打逆風球。

為什麽晉軍沒有戰鬥力?因為他們是世兵,打不來前途,不想賣命。劉裕改變了這種情況,一批勇猛、有才幹的下級軍官和士兵飛快得到提升。從孟龍符戰死可以看出,晉軍充滿建功的渴望,不再是以前那支輕果的軍隊。

慕容超輕啟邊釁,擄掠晉朝邊民。劉裕師出有名,是反侵略戰爭,出師北伐,是統一戰爭,合乎道義。劉裕和慕容超的軍事才幹和軍事經驗比起來,一個天上,一個地下,沒法比。慕容超唯一優勢就是地利,戰爭瞬息萬變,法國的馬其諾防線如何?號稱固若金湯,不一樣毫無用武之地嗎?所以說,即便慕容超死守大峴山照舊會失敗。毛澤東同志不愧為中國歷史上偉大的軍事家。

慕容超苦苦等待秦國援兵時,姚興的使者氣勢洶洶進入晉軍大營,對劉裕下達最後通牒:“慕容燕國與我大秦相鄰友善,今來告急,不會坐視不救,我大秦鐵騎十萬已至洛陽,晉軍如不退兵,將長驅而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