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征服蒙古高原(第2/7頁)

燕帝慕容垂調和矛盾,下達一道折中命令,賀蘭部一分為二,賀訥留在草原,賀染幹所部遷移至中山,燕魏兩家平分。慕容麟悻悻回到中山,對慕容垂說:“兒臣觀拓跋珪之舉動,終為國患,不如令他來朝廷,讓他的弟弟監領國事。”慕容麟極其詭詐,看事情有一雙銳利的眼睛,從拓跋珪行事中看出他勃勃野心。慕容垂沒有同意,因為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去做,暫時不想去招惹拓跋珪。當時後燕國控制的地方包括現在河北、遼寧一帶,山西存在著另外一個的燕國政權———西燕,河南存在著另外一個魏國政權,史稱翟魏。

翟魏是丁零人翟遼建立的王國,國家弱小,夾在強大的東晉、後燕和西燕中間,本不成氣候。國王翟遼憑借狡猾無恥,竟然頑強生存下來。東晉強大投降東晉,後燕強大投降後燕,西燕強大投降西燕。天下公認的梟雄慕容垂一再上當,終於下定決心收拾這個滾刀肉。

打仗需要馬匹,燕國的主力部隊是具裝騎兵,即重甲騎兵,需要優質的戰馬。塞上大草原則是良馬生產地,後燕為維持其不斷征戰,必須要北魏源源不斷輸送軍馬。兩國使者不斷,關系看上去頗為融洽。為準備與西燕和翟魏的戰爭,主政的後燕太子黨決定增加草原輸入的軍馬數量,外交談判陷入僵局。後燕對良馬的貪得無厭和拓跋珪與日俱增的實力之間終於產生不可調和的矛盾。北魏拒絕如數供給後燕軍馬,後燕國則扣留魏國使臣拓跋觚。

扣押使者的行為激怒了拓跋珪。拓跋觚不是外人,是拓跋珪母親賀氏的親生兒子,拓跋珪同母異父的兄弟。後燕非但沒有得到想要的良馬,兩國關系反而破裂,北魏與後燕斷絕交往。

蒙古高原的賀蘭部和西方高車以及東方庫莫奚等部落都被魏國滅掉,大草原上唯一能與魏國抗衡的只剩朔方地區的匈奴鐵弗以及附庸部落柔然。拓跋珪向來喜歡從逆境中奮起,與後燕國的交惡激起他的昂揚鬥志。北魏國轉而聯合西燕國,迫不及待地對鐵弗匈奴展開攻勢。

論起草原各部落的綜合實力,無疑擁有河套地區豐美草地的匈奴鐵弗最強。面對塞外各部落之間的爭霸戰爭,歷經滄桑的劉衛辰反而沒有了年輕時的銳氣,生怕丟掉河套那塊財富。劉衛辰就像一只哈巴狗,誰強大就去舔誰的屁股。南向後秦稱臣,東向西燕稱臣,擺出一副奴才架子但難逃滅亡的命運。為了統一大草原,穩定魏國大後方,確保與後燕戰爭無後顧之憂,拓跋珪的長矛堅決刺向劉衛辰和他的附屬部落———柔然。

貳 千裏擊柔然

柔然作為中國北方的一個民族,我們對它的了解少得可憐。就是它孕育了突厥民族。我們震驚於突厥的狼頭大纛,卻不知道柔然曾經是突厥狼群的主人。柔然是一個什麽樣的民族呢?有人說威震歐洲的阿爾瓦人就是柔然,也有人說蒙古族的始祖就是柔然。

柔然民族的起源要從一個叫“木骨閭”的孩童說起。鮮卑拓跋部代王猗盧稱霸草原,劫掠高車諸部,經常組織大規模的“掠騎”。搶掠他們的牲畜補充軍需,掠得人丁以為兵卒,搶得老幼婦孺,便作為奴隸。

《魏書•高車列傳》中載:“高車,蓋古赤狄之余種也,初號為狄歷,北方以為敕勒,諸夏以為高車、丁零。其語略與匈奴同而時有小異,或雲其先匈奴之甥也。”通過魏書記載,結合考古等研究,可以從中探索出高車來歷。高車自號狄歷,春秋時稱赤狄,源自丁零。丁零也叫丁令、丁靈、釘靈,是遊牧於貝加爾湖一帶的中國北方民族。

匈奴西遷後,丁零居匈奴故地。三國時,各部鮮卑南遷,占據匈奴故地,掠騎於大漠南北各族,丁零迫其壓力,和匈奴人一樣四處遷徙。一部分丁零人遷至塞外陰山一帶,北方人稱之為敕勒。一部分內遷中原,仍號丁零,淝水戰後建立翟魏政權。一部和匈奴雜居,仍在貝加爾湖以南遊牧,漢人稱之為高車。

高車與匈奴同在北方遊牧,語言與匈奴大同小異。高車部落眾多,大的部落有六個,有狄氏、袁紇氏、斛律氏、解批氏、護骨氏、異奇斤氏。魏書記載一則故事,清楚反映出高車與匈奴通婚的歷史事實。

傳說匈奴單於有兩個女兒,姿容美麗,國人皆以為女神。匈奴單於說,我有這樣美麗的女兒,怎麽可以許配給凡人呢,只能配給上蒼。匈奴單於在漠北無人之地,築起高台,讓兩個女兒住在上面,沖天禱告道:“請上天自來迎娶。”整整過了三年,老天爺一點娶親的意思也沒有。她們的母親準備迎女兒回來,單於不答應。

又過了一年,一頭老狼晝夜守台嗥叫,利爪在台下挖穴,無論狂風暴雪,從不離去。匈奴單於的小女兒說:“父王把我扔在這兒,準備配給上天,而今狼來,也許就是神物,是天之使者。”下台欲和老狼結合,姐姐大驚道:“這是畜生,不要汙辱父母!”妹妹不聽,緩步走下高台,成為老狼的妻子,生下無數兒子。後來逐漸滋繁成國,其族人好引聲長歌,又似狼嗥。匈奴人稱高車為狼族,匈奴的外甥。這一部族所用車輛車輪高大,輻數很多,故漢人稱之為高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