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西域征服者(第4/6頁)

呂光恩威並施,立白純弟弟白震為龜茲王安撫百姓。西域諸國前代未能臣服的王國,不遠萬裏皆來歸附,獻上漢朝時賜給的符節憑證。呂光與其更換符節,並上表前秦朝廷,可惜此時的前秦已處於戰火之中。呂光始終未得到長安詔命,又見龜茲繁華富饒,本想留下來,可氐漢將士們思鄉心切,只得踏上歸程。

公元385年三月,呂光大軍啟程,兩萬多頭駱駝滿載西域諸國的各種珍寶奇玩,並驅趕一萬多匹駿馬東歸。戰爭為了獲取財富,否則出生入死幹什麽?在這堆積如山的戰利品當中有一件奇特的寶物。

一個人,一位價值連城的僧人。

叁 鳩摩羅什

佛教自印度傳來,經書都是梵文,佛經譯成漢文全靠從事翻譯工作的僧侶。有一位高僧曾經當眾立誓:“如果我所傳譯的經典沒有錯誤,願身滅之後,舌頭不會焦爛。”高僧圓寂,後秦皇帝在逍遙園舉行儀式,依佛法焚屍。灰飛煙滅,形骸粉碎,只有舌頭依然如生。

這位高僧就是鳩摩羅什,一位來自西方的神僧,印度大乘佛教始祖龍樹的四傳弟子,中印混血兒。鳩摩羅什先代本出婆羅門族,在印度世襲高位。父親鳩摩羅炎,棄相位出家,東渡蔥嶺,遠投龜茲,龜茲王迎為國師,後被逼娶龜茲王妹耆婆為妻,生下鳩摩羅什。

鳩摩羅什少有慧根,七歲隨母親出家,日誦謁三萬二千言,能曉經、律、論三藏佛典。十二歲在沙勒國舉行大會,升座講《轉法輪經》,年輕的鳩摩羅什從此名聲大噪。二十歲在龜茲王宮受戒,龜茲王為其造金獅子寺。鳩摩羅什之所以能在西域名聲顯赫,與其通曉梵語、龜茲等西域民族語言有莫大關系。

鳩摩羅什的名聲傳到中土,中原高僧釋道安一再勸天王苻堅去西域迎鳩摩羅什入關。苻堅在建章宮為呂光餞行時,特意囑咐:“鳩摩羅什,深解法相,後學之宗,賢哲者,國之大寶,若克龜茲,即馳送入關內。”

苻堅何以如此看重鳩摩羅什,他對中國歷史進程起了怎樣的作用?文化是國家的立國之本,戰爭只能逞一時之威風,亞歷山大的馬其頓王國、成吉思汗的四大汗國曇花一現,沒有文化的國家很難在世界民族中長立久安。

八王之亂後的中國大地群雄並起,民族割據,互相征伐。皇權敗落,儒學衰微,玄風日上,人民信仰空虛,貴族崇尚玄無。新興的蠻族以野蠻的手段征服土地、踐踏道德,民族矛盾尖銳,戰亂永無止境。天王苻堅為統一思想,平定天下,結束動亂,為中國找到了佛學。

後趙天王石虎曾大力倡佛。可佛教源自印度,佛學經典皆是梵語。當時中土佛學領軍人物佛圖澄僅以法術興佛,平生未譯一經。佛圖澄的佛學可以度百姓,不足以度士人,無法與儒家、道家和各族所崇拜的神相抗衡。

苻堅稱天王後,沙門釋道安站到宣揚佛學教義第一線。

釋道安本姓魏,常山扶柳人,生性聰敏,十二歲出家,破除俗姓,以釋為姓。道安生得醜陋,以貌取人是人的通病,師父不喜歡他。有次,道安同學向師父要經卷,師父遞給他一卷辯意經,約五千言。道安帶佛經入田,休息時候讀經。晚上回來,把佛經交還給師父,再求剩下的佛經。師父不高興:“昨天的經書尚未讀完,怎麽又來索要?”道安答道:“記下了!”

一句話嚇師父一大跳,也沒說話,又給了一卷《光明經》,不下一萬言。道安帶著佛經入田幹活,晚上還給師父,索要別的經書。師父讓他背誦,不差一字。師父這才明白,人家是佛陀轉世,從此格外敬重。

道安又拜佛圖澄為師,首創寺塔傳教,門下弟子無數,中分河北,有一半的河北人受過教化。為避中原之亂,至襄陽講經布道,整理佛典,為晉朝皇室、士庶所重。在襄陽十五年中,道安除每年講經外,最偉大的一項成就是制定管理僧團的制度,叫做“僧尼軌範”。佛教的清規戒律從他手裏開始制定,人身行為也被限制。以前和尚獨來獨往,現在則成為住宿生。

前秦破襄陽,苻堅得道安大喜過望,謂群臣道:“襄陽釋道安是神器,方欲致之以輔大秦。”道安至長安,居五重寺,苻堅每有軍國大事常常咨詢,並指示學士,無論佛學還是外學,有疑難處都向道安請教。長安一帶因而形成一句諺語:“學不師安,義不中難。”意思說做學問如不以道安為師,學問不能精深,經不起人家的質疑問難。

道安之前,對佛經的翻譯、注釋錯誤甚多,無法服眾,不能度人,不利於佛教傳播。道安開始對佛經進行注釋。可以這麽說,真正的注經始於道安。

道安深知若想佛教在中土發揚光大,成為主流意識形態,佛學經典必須譯成中文。佛學浩如煙海,道安才學畢竟有限,他想到了名揚西域的鳩摩羅什,極力慫恿將鳩摩羅什迎到中土,同時堅定苻堅出兵西域的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