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項羽的崛起 十、悠悠漳水祭英靈(第2/2頁)

然而,破釜沉舟,渡河救趙,項羽軍所渡之河,究竟是哪一條河?由於司馬遷在文中只用了一個“河”字表達,因而有人說是漳水,有人說是黃河,成為歷史學上一樁聚訟千古的疑案。我讀著名歷史地理學家譚其驤先生的名著《西漢以前的黃河下遊河道》,方才了解巨鹿之戰時漳水、洹水、黃河之間的地理走向,據此解讀《史記》,對巨鹿之戰的軍事形勢,大致得到一種可以貫通的復原。正如譚其驤先生所言,唐宋以前“河”是黃河的專用名詞,不用來稱呼其他水道。不過,黃河稱河,黃河故道也可以稱河。當時流經巨鹿的漳水河道,本是過去的黃河故道,自然沿用了“河”的舊稱。據此體察當時形勢,領兵前往巨鹿救趙的項羽軍需要渡過兩道“河”,第一道是流經平原津的黃河,第二道是流經巨鹿的漳水。項羽殺宋義奪軍後,首先派遣先鋒英布和蒲將軍“將卒二萬渡河”,此處的“河”,當為黃河。當戰事有利於楚軍,陳馀再次遣使告急,於是“項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此處所渡之河,當為漳水。

項羽軍渡過漳水以後,迅速在巨鹿城下與秦軍展開決戰。司馬遷概述戰況說:項羽“於是至則圍王離,與秦軍遇,九戰,絕其甬道,大破之,殺蘇角,虜王離。涉間不降楚,自燒殺。”聊聊數語,傳達出秦軍敗戰的慘烈。巨鹿之戰,二十萬秦軍將士,除少數被俘而外,幾乎無一生還。巨鹿城外原野上,秦軍屍骨遍野,血流如河,秦軍將士的英魂,彌漫在夕陽煙塵淒風中。巨鹿之戰這一天,秦帝國滅亡的命運已被決定。巨鹿之戰這一天,是秦帝國哀傷痛哭的國殤之日。

我讀屈原《國殤》,觸情傷懷。“操吳戈兮被犀甲,車錯轂兮短兵接。旌蔽日兮敵若雲,矢交墜兮士爭先。”兩軍將士,手持戈戟,身著犀甲,轔轔戰車聲中,輪軸交錯斷折,短兵相接擊中,殺聲振天動地。旌旗紛紜蔽日,強敵密集若雲,流矢如雨飛墜,士卒爭先恐後。何等激烈的交戰,何等英勇的將士!

“淩余陣兮躐余行,左驂殪兮右刃傷。霾兩輪兮縶四馬,援玉桴兮擊鳴鼓。天時墜兮威靈怒,嚴殺盡兮棄原野。”我軍失利,軍陣被擊破,隊列被打亂,左驂馬倒地身亡,右驂馬被刃砍傷。戰車車輪陷入泥濘,引車駟馬絆踏不行,將軍前仆後繼,傳接玉槌敲擊戰鼓。無奈天時不利神靈怒號,我軍將士盡被殺戮,棄屍血染蒼茫原野。何等悲壯的抵抗,何等慘烈的戰況!

“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遠。帶長劍兮挾秦弓,首身離兮心不懲。誠既勇兮又以武,終剛強兮不可淩。身既死兮神以靈,子魂魄兮為鬼雄。”有去無回,有死無生,雖說是平野遼闊,路途遙遠,從軍以來,何曾有過歸還之念。楚劍鋒利,秦弓勁遠,生前死後,武器何曾放離手邊,縱然是身首分離,也是無悔無怨。精神勇猛,武藝高強,意志剛強,可摧折而不可淩辱。戰士殉國,身死化為神靈;精神永存,顯彰成為鬼雄。冥冥高遠的神界,死去的肉體得到精神的升華。

屈原《國殤》是祭歌,兩千年前,為追悼殉國的楚軍將士而作。兩千年後,我讀《國殤》,為追悼殉國的秦軍將士而誦。自戰國以來,秦、楚兩國爭戰不已,數百萬將士的屍骨,草草掩埋,遺棄荒野,數百萬將士的亡魂,冥冥遊離不得超度。秦滅楚,楚又滅秦,秦楚再融合建成漢。放眼歷史,事後想來,究竟當初為了哪樁?有人說,人人都是歷史的工具,生死勝負,都不過是在執行歷史所賦予的使命。我則想,如果殉國的英靈們能夠在天相會,當會攜手同唱:

歡樂女神,聖潔美麗,燦爛光輝,普照大地。

我們心中充滿熱情,來到你的聖殿裏。

你的光輝,能使人們消除一切分歧。

在你的光輝照耀之下,一切人類成兄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