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項羽的崛起 十、悠悠漳水祭英靈

前 言

屈原的《國殤》是祭歌,兩千年前,為追悼殉國的楚軍將士而作。兩千年後,我讀《國殤》,為追悼殉國的秦軍將士而誦。放眼歷史,事後想來,究竟當初為哪樁?如果殉國的英靈們能夠在天相會,當會攜手同唱。

巨鹿之戰前,為了援救趙國,楚國掃空國內,出動了所有能夠調集的軍隊。在秦與六國死鬥、六國內部的關系又錯綜復雜的形勢下,楚軍如何救趙,經由什麽路線救趙,自然是一重大問題。然而,司馬遷只是簡單敘述其事說,宋義領軍由彭城出發,軍行到安陽,停留四十六天不前,從而引發項羽殺宋義事件。項羽奪取楚軍的指揮權後,領軍渡河救趙,破釜沉舟,來到巨鹿城下,一舉殲滅王離軍。過於簡單的記載,留下諸多不解的疑團。

宋義軍由楚國首都彭城出發,在安陽駐軍不前。安陽在何處,當是解明楚軍救趙路線的關鍵。唐朝學者顏師古以為安陽在黃河西,大致在今天的河南省安陽市西南,也就是當時的河內郡安陽。同是唐朝人的司馬貞則以為安陽在黃河東,地在今天的山東省曹縣東,也就是當時的東郡安陽。歷代的學者們或者依從顏師古說,或者依從司馬貞的看法,莫衷一是。

我整理歷史到這裏,仔細查閱文獻,再三對照古今地圖,對於顏師古和司馬貞的說法疑慮重重。待我實地到了安陽、臨漳、成安一帶考察,當即排除了顏師古說。巨鹿之戰時,河內安陽在黃河西,洹水和漳水南岸。安陽所在的河內郡,自秦末之亂以來,一直為秦軍堅守,西面依托河東郡連接關中,南面背靠三川郡就食敖倉,是秦帝國在河北地區最穩固的戰略基地。章邯在定陶擊殺項梁,是因為得到從河內渡河而來的援軍支援。章邯攻破邯鄲,遷徙邯鄲民人到河內,也是仰仗河內的穩定。王離軍圍困巨鹿,章邯軍的大本營就在河內安陽一帶,二十萬大軍密集布陣,嚴密防範可能來援的諸侯國軍。宋義統領楚軍渡過黃河來到河內安陽,竟然能夠停駐四十多天無戰事,外出飲酒高會,以地勢形勢推想,斷然沒有可能。

東郡安陽在黃河東,從這裏渡黃河,最近的渡口是三百裏外的白馬津(今河南滑縣),渡過白馬津則進入河內郡和邯鄲郡,直接面對的是嚴陣以待的章邯軍。要想北上救趙,首先需要同章邯軍作戰。如此行動,既不能解巨鹿之圍,又自投於秦軍的羅網之中,違背普通的軍事常識,難以理解,也無法講得通。我困擾疑惑,不知所從。

考察歸來,讀到辛德勇先生的新著《巨鹿之戰地理新解》,有豁然開朗之感。辛氏是歷史地理專家新銳,他檢討諸說,推斷安陽在今山東省東平一帶,由此進而推論,項羽統領楚軍渡黃河救趙,不是西去走東郡安陽渡白馬津,而是北上走濟北郡渡平原津。以當時復活的後戰國七國而論,項羽軍不是西經魏國,而是北過齊國救趙。安陽地望之推斷,或許尚待驗證,項羽北上齊國,走平原津渡黃河的看法,大概已成不刊之論。

對於巨鹿之戰的歷史背景,歷來沒有人注意到齊國的影響和作用。我在文中已經分別敘述過,李良叛變、武臣趙國政權崩潰後,齊王田儋派遣田間領軍迅速渡過黃河進入趙國支援,趙歇新政權的建立,多仰賴於此。田間軍由齊國渡黃河進入趙國,應當就是走濟北郡渡平原津。趙歇政權建立後,不在舊都邯鄲而在北部的信都建都,進而,當秦大軍壓境,趙國君臣放棄信都而退守巨鹿,都與依托齊國的支援有關。信都鄰近巨鹿,巨鹿通過平原津與齊國濟北郡相連,信都、巨鹿、平原津、濟北一線,成為趙國和齊國間的往來通道。項羽統領楚軍進入齊國經過平原津渡黃河,當是合理的選擇。

項羽軍渡河救趙,得到兩支齊國軍隊的支援,一支是田安所統領的齊軍,另一支是田都所統領的齊軍。田安軍是在攻占了濟北郡部分地區以後加入項羽陣營隨同渡河救趙的,田都軍加入項羽陣營的地點,估計也在濟北郡。由於田安和田都的合作,項羽軍順利進入齊國的濟北郡,由平原津渡過黃河,也是天時地利人和。

項羽統領楚軍走平原津渡黃河,巨鹿城尚在三百余裏以外,中間還隔有洹水和漳水兩條大河。特別是漳水,浩浩蕩蕩由太行山而來,在今河北省曲周縣一帶奪黃河故道,繞經巨鹿一路東北流去,成為黃河以西項羽軍前往巨鹿的又一道天塹。面對黃河和漳水兩道天險,項羽軍如何渡河救趙,又成為歷史上一樁有名的故事和聚訟的公案。《史記·項羽本紀》敘述項羽渡河救趙說:“項羽已殺卿子冠軍(宋義),威震楚國,名聞諸侯。乃遣當陽君(英布)、蒲將軍將卒二萬渡河,救巨鹿。戰少利,陳馀復請兵。項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這就是成語典故“破釜沉舟”的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