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項羽的崛起 二、辯士蒯通的登場(第2/2頁)

當武臣軍抵達範陽時,蒯通自感出山的機會來臨。他徑直來到秦範陽縣廷,求見縣令徐公。見徐公後,蒯通自我介紹:“在下乃是範陽百姓蒯通。聽說足下將不久於人世,特來憑吊。不過,也預料足下將因為蒯通而免於不幸,又特來祝賀。”徐公是明白人,聞言知道來者非常人,屏去左右,欠身施禮問道:“在下愚鈍,望先生不吝賜教,憑吊的事,從何談起?祝賀的話,又有何因由?”蒯通說:“秦法苛重,足下任範陽縣令已經十年,殺人之父,孤人之子,斷人之足,黥人之首,不可勝數,而慈父孝子沒有手刃公腹,是因為畏懼秦法。當今天下大亂,秦法已廢,百姓手刃公腹,為其親人報仇,正好成就他們慈父孝子的名聲。這就是在下所以前來憑吊公的因由。況且,如今武信君大軍即將兵臨城下。足下若為秦堅守範陽,範陽父老少年將殺足下以響應武信君。足下若信臣聽臣,急遣在下為使者前往武信君處交涉,則可以因禍為福,轉危為安,這就是在下所以前來祝賀的由來。”

徐公同秦帝國所有的郡縣主要官僚一樣,不是本地人,受中央政府任命,由他郡他縣到範陽作縣令。多年以來,他乘秦軍勝利的威勢,嚴格遵照帝國的法令,冷酷地鎮壓一切違法不軌之徒,有效地統治著範陽地區,為帝國政權盡心竭力。然而,天下突然大亂生變,叛軍兵臨首都城下,朝廷陷於癱瘓,各地政府群龍無首,被迫人自為戰。在這種形勢下,在當地沒有民意基礎的徐公陷於進退兩難的困境之中。民心思亂,兵力單薄,為秦堅守幾乎沒有生還的可能;開城投降,張楚軍對秦吏誅殺無赦,也是死路一條。蒯通是明察的術士,他是看準了形勢,有所備而來的。他的出現,對徐公而言,仿佛是一線光亮,指明了夾縫求生的活路。於是徐公起身再拜,施禮奉蒯通為上賓,一切聽從蒯通的安排,準備車馬行裝,派遣蒯通作為自己的使者正式出使武臣軍,交涉投降議和事項。

蒯通面見武臣說:“將軍入趙以來,奉行戰勝然後略地、攻取然後下城的方針,在下以為過頭了,非良策。如果將軍願意聽從在下的策劃,可以不攻而降城,不戰而略地,傳檄而定千裏。”武臣問:“此話怎麽講?”蒯通說:“將軍兵臨城下,範陽令徐公整頓士卒,以備守戰。徐公其人,怯而畏死,貪而重富貴,想投降將軍,又擔心被將軍誅殺,正仿徨於進退之間。另一方面,範陽城內的年少暴徒,聞風蠢蠢欲動,欲乘機起事殺徐公占領範陽,獨立興國,抗拒將軍。度此局勢,將軍何不授在下以列侯之印,使在下持侯印封賞徐公,徐公受封賞開城歸順將軍,年少暴徒也不敢輕舉妄動。降下範陽以後,將軍再令徐公為使者,佩列侯璽印,乘朱輪華車,驅馳燕、趙各地遊說勸降。各地官員見了徐公,宛若看見了自己的未來,喜訊傳聞,必將不戰而降於將軍。這就是在下所說的傳檄而定千裏之事。”武臣接受了蒯通的建策,使蒯通持侯印封賜徐公。一切如蒯通所預料,趙國各地的秦郡縣官吏紛紛停止抵抗,和平歸順武臣軍的城池有三十多座,大量的秦軍將士由此加入到武臣軍中來,成為武臣政權和趙國軍隊又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

大體說來,武臣趙國的政權和軍隊,由三部分人組成。第一部分是隨同武臣一道渡河北上的三千張楚軍舊部,他們是政權和軍隊的核心,趙王武臣、右丞相張耳、左丞相邵騷、大將軍陳馀以及受命領軍攻入上黨的將軍張黡等人,都是其成員。第二部分是由燕、趙地區就地加入的當地人,數量最大,蒯通自然是不在話下,武臣的部將,後來在攻擊章邯軍時立有大功、被項羽封為殷王的司馬卬(司馬卬為趙人,見《史記·太史公自序》),以及領軍攻擊燕國地區的韓廣,都是其代表人物。第三部分,就是通過蒯通和徐公的遊說,歸降於武臣的舊秦官吏將士,數量當以數萬人計,受命領軍攻占恒山郡的趙將李良是其代表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