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章邯撐危局 三、戲水之戰的秘密(第2/2頁)

西元一九七四年三月,在驪山秦始皇陵園東側,發現了兵馬俑坑。一、二、三、四號俑坑中,八千余具兵馬俑,按照作戰陳兵的陣式排列,忠實地再現了帝國秦軍的原貌。根據歷史學家的研究,兵馬俑的風格,完全是寫實:四個俑坑的排列,是秦軍的實戰布陣;兵馬俑的塑造,以實在的秦軍部隊為原型;八千余件兵馬俑所組成的軍團,如實地再現了秦軍的組織和陣容。兵馬俑,是安置於地下保衛始皇帝的秦軍精銳部隊;它的原型,當是秦的京師衛戍部隊,即所謂京師軍之一部。

秦帝國的京師軍,有郎中令軍、衛尉軍和中尉軍三支部隊。郎中令軍是皇帝的侍從武官團,由大夫、謁者和郎三種官吏組成,在皇帝身邊負責侍從警衛,由郎中令統領。郎中令是皇帝的侍從總管、內廷警衛總長,大夫是皇帝的內廷參議,謁者主要負責皇帝的禮賓司儀,大夫和謁者的數量不多,大致各有數十人左右。郎中令下屬的主體部分是郎官,數量最多,作用也最為重要,他們既是皇帝的侍從近衛,也是出仕官員的預備隊,人數沒有一定,多的時候總數可以到一千人左右。在郎中令下屬的三種屬吏中,負責侍從警衛的郎官,比照軍事組織編制,由郎中令下的五官中郎將、左中郎將、右中郎將、車郎將、戶郎將、騎郎將等分部統領,是一支小而精的侍從武官團。

衛尉軍是皇宮宿衛軍,由九卿大臣之一的衛尉統領,負責京城內外諸宮城城門的警衛及其城內的治安,皇帝出行時也要承擔安全警衛的工作。衛尉屬下的部隊由衛士組成,衛士是定期服役的士兵,一年輪換,數量在兩萬人左右,他們分別屯守各個宮城要所,沿宮城內城垣設營帳居住,分散駐守,沒有統一的營壘。

中尉軍因由中尉統領而得名。中尉掌管首都內史地區的軍事和治安。由於內史是首都所在,性質特殊,中尉作為內史地區的軍事長官,兼有中央官和地方官兩重身份,躋身於國務大臣之列,成為九卿之一。中尉的職務,可以分為兩部分:一是負責內史地區的守備保衛、治安維持、地方軍之管理。這種職務,大體相當於帝國地方各郡的郡尉。二是統領京城衛戍部隊,負責首都鹹陽的守備、中央各官署的保衛、中央武庫的管理,皇帝出行時率領部隊先導扈從,清道警衛。這種職務,相當於中央軍事大員的職能。中尉所掌管的軍隊,大體可以分為兩部分,其一為分散在首都內史各縣的地方軍;其一為集中屯駐在鹹陽宮城外的京城衛戍軍。京城衛戍軍,約有五萬人左右,主要由內史地區征召的服役士兵組成。他們年年冬季在本籍地區接受軍事訓練,經選拔編入衛戍軍服役一年,期滿輪換。

總的說來,以郎中令軍、衛尉軍和中尉軍組成的秦京師軍,分別分布於宮殿內外、宮城內外和京城內外,以皇帝為中心,在關中地區構成一個嚴密的多層防衛系統。首都地區的安危,系於京師軍的存在。兵馬俑的原型部隊,在京師軍中尋求,確是合乎情理的推想。受此啟發,我進而推斷,在京師軍這個多層防衛系統中,郎中令軍是皇帝的身邊警衛隊,衛尉軍是宮城宿衛軍,他們屯駐宮城內外,一般是不外出野戰的,屯駐在首都鹹陽近郊、能夠隨時調遣出動的野戰部隊,唯有中尉軍。

中尉軍是帝國秦軍精銳中的精銳,不僅擔當首都鹹陽的衛戍,國家有重大儀式儀禮,也出動中尉軍擔當。秦漢皇帝下葬,中尉軍戰士著黑甲黑衣,玄冥軍陣從皇宮排列到陵寢送葬,應當就是兵馬俑軍陣的原本。

由此聯想開來,戲水岸邊,遏止周文軍西進步伐的力量,應當就是秦帝國的京師中尉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