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大廈將傾的前夜 四、奉行老鼠哲學的丞相李斯(第2/3頁)

在荀子的眾多弟子當中,最為有名的有兩位:一位是李斯,另一位就是後來成為集法家之大成的學者韓非。韓非比李斯年紀稍大一些,他們同時在荀子門下學習,算是同學。不過,韓非是韓國的王族子弟,因為口吃不善言談,走了著書立說的路。李斯出身於下層平民,急於改變自己的命運,選擇了入秦從政求仕的路。作為老師,荀子了解弟子李斯的心情,也賞識他的能力。不過,李斯將祿利視為人生最大目的,這種極端功利的人生觀,荀子以為危險不祥,最終可能會招來不幸,所謂物極必反,道家之所忌諱也。

李斯入秦,大概是在莊襄王三年(前二四七)。莊襄王是秦始皇的父親,他在趙國做了多年的人質,後來得到邯鄲巨商呂不韋的幫助回到秦國,做了秦王。李斯來到秦國的時候,正趕上莊襄王去世。當時,李斯大概三十四歲左右,新即位的秦王政還只是十三歲的少年,政務多由丞相文信侯呂不韋主持。

呂不韋當政的戰國末年,正是豪門養士、遊俠鼎盛的時代。各國權勢政要,禮賢下士,王族公子,侯門競開,皆以祿利網羅人才。魏國有信陵君,楚國有春申君,趙國有平原君,齊國有孟嘗君,號稱四大公子,名重天下。呂不韋入秦主持政權期間,一方面繼承秦國的富國強兵路線,積極對外擴張;另一方面,他羞愧於政治軍事大國之秦國在文化方面的落後,著手文化的振興。他比照關東四大公子,以祿位厚利招納天下人才於門下,開始編撰《呂氏春秋》。

《呂氏春秋》是百科全書性質的匯總編撰,呂不韋使門下賓客各人著錄自己的所學所聞,集結各家學說,合而成為雜家的大著。呂不韋是衛國人,他多年在各國間經商,在趙國發跡。他見多識廣,交遊及於各國各色人等。荀子是趙國人,他周遊各國,名揚天下,交遊也及於各國各色人等。呂不韋與荀子之間,或許有面識交往,或許只是彼此聞名。呂不韋招納天下學者編撰《呂氏春秋》,荀子當然是禮聘的首選。不過,此時的荀子,年事已高,沒有應聘西去再次入秦。他大概是推薦了李斯。李斯是荀子的得意門生,學問貫通古今,通達諸子百家,又是當時第一流的文學家、文字學家和書法家,一直懷有入秦施展抱負的願望。當此時機,荀子推薦李斯到秦國參加《呂氏春秋》的編撰,想來是合情合理的事情。

不過,李斯是入世求功利的人,學以致用,參政入仕、博取高位富貴才是他的人生終極目標;學問書法,技藝文論,都只不過是達到目的的手段。入呂不韋門下,李斯得以直接面見呂不韋,積極將自己的書法、文學和政治才能顯露出來。呂不韋極為賞識李斯,把李斯推薦到秦王宮廷做了郎官,成為秦王嬴政身邊的文職侍從。進入宮廷的李斯,逐漸得到年輕的秦王的信賴,他的政見策畫,一一被秦王采納實行。不久,他被秦王任命為長史,成為秦王宮廷的秘書長,開始直接參與秦國政治。在以後長達三十余年的秦國政治生活中,李斯以他傑出的政治才能和機警的政治智慧,一帆風順,步步高升。

長史之後,他被任命為廷尉,相當於司法大臣,成為政府的主要閣僚之一。在廷尉任職期間,李斯積極參與了消滅六國、統一天下政策的制定和執行。秦帝國建立以後,李斯的治國之才得到了更大的發揮。秦帝國強化和鞏固統治的各項政策,幾乎都出於李斯的策劃。大概是在秦始皇三十年(前二一七)左右,李斯被始皇帝任命為左丞相,封為列侯,成為帝國政府中僅次於皇帝的權勢人物。李斯有子女多人,長子李由出任秦的三川郡太守,執掌連接關中關東要地的封疆大任,其他的兒子皆娶秦的公主為媳,女兒也都嫁與秦的公子為妻。此時的李斯,可謂位極人臣,顯赫榮耀之極。

物盛而衰,顯赫榮耀之極,正是憂患滋生之時。李斯清楚,自己本是楚國的布衣平民,原本不過是卑賤的廁中鼠,入秦三十余年來,官至丞相,爵封列侯,大富大貴,豈是倉中鼠所能比況。然而,所有這一切,根基都在於皇上的信任和賞識,一旦皇上的信任動搖變動,所有的榮華富貴,不過是沙石之上的建築,隨時可能崩潰。高處感寒,愈是高位愈是不安定的危機感,李斯是越來越多地感受到了。

李斯出任丞相後,長子李由從三川郡守任上歸省回到鹹陽。李斯高興,在家設酒宴慶賀。鹹陽城內,政府百官雲集,丞相府邸前聚集的馬車,超過一千乘。面對如此空前盛況,李斯榮耀滿足之余,不禁滋生出物盛而衰、何以收場的傷感來。他對李由喟然長嘆道:“我記得先師荀卿說過,『物禁大盛』。我李斯乃是上蔡出身的布衣,居住於裏巷的平民,承蒙皇上賞識,拔擢至於如此。當今天下,以人臣地位計量,沒有居於老夫之上者,可謂富貴之極了。物盛則衰,未來吉兇難測,眼下好戲不知何以收場啊!”隨著時間的推移,李斯的不祥預感漸漸接近現實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