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敬業兵變(第2/5頁)

雖然武後在這件事情上作出了讓步,但這並不意味著她會放緩改朝換代的步伐,更不意味著她會原諒這個公然背叛她的裴炎。

當武後正在緊張思考下一步應該如何行動的時候,揚州突然爆發了一場來勢兇猛的叛亂,一下子打亂了她的步驟。

這就是震驚朝野的李敬業兵變。

李敬業是一代名將李勣之孫,承襲了祖父英國公的爵位,時任眉州刺史,不知道因為什麽事被貶為柳州司馬。李敬業為此憤懣不平,於是糾集了一批同樣遭到貶謫的郁郁不得志的低級官吏,在揚州揭起了造反大旗。

李敬業打出的旗號是——討伐武氏,擁立李哲,匡扶唐室。他自稱匡復府上將兼揚州大都督,以唐之奇、杜求仁為左右長史,李宗臣、薛仲璋為左右司馬,魏思溫為軍師,駱賓王為記室,短短的十天之間便集結了十幾萬軍隊。為了加強號召力,李敬業還千方百計找到了一個相貌酷似李賢的人,以他的名義號令天下。

大軍未發,駱賓王的一紙《代李敬業傳檄天下文》便已經傳遍四方州縣。

駱賓王是享譽後世的文章聖手,與盧照鄰、王勃、楊炯並稱“初唐四傑”。他的這道檄文氣勢磅礴,汪洋恣肆,文采絢爛,辭鋒犀利,與王勃的《滕王閣序》並譽為“唐賦雙璧”,堪稱千古絕唱。此文後來被收進《古文觀止》,改名《討武曌檄》。下面,就讓我們奇文共欣賞,一起來拜讀一下這篇絕世美文:

偽臨朝武氏者,人非溫順,地實寒微。昔充太宗下陳,曾以更衣入侍。洎乎晚節,穢亂春宮。潛隱先帝之私,陰圖後房之嬖。入門見嫉,蛾眉不肯讓人;掩袖工讒,狐媚偏能惑主。踐元後於翚(huī)翟,陷吾君於聚麀(yōu)。加以虺(huǐ)蜴為心,豺狼成性,近狎邪僻,殘害忠良,殺姊屠兄,弑君鴆母。人神之所共嫉,天地之所不容。猶復包藏禍心,窺竊神器。君之愛子,幽之於別宮;賊之宗盟,委之以重任。嗚呼!霍子孟之不作,朱虛侯之已亡。燕啄皇孫,知漢祚之將盡;龍漦(chí)帝後,識夏庭之遽衰。

敬業皇唐舊臣,公侯冢子。奉先帝之成業,荷本朝之厚恩。宋微子之興悲,良有以也;袁君山之流涕,豈徒然哉!是用氣憤風雲,志安社稷。因天下之失望,順宇內之推心,爰舉義旗,以清妖孽。南連百越,北盡三河,鐵騎成群,玉軸相接。海陵紅粟,倉儲之積靡窮;江浦黃旗,匡復之功何遠。班聲動而北風起,劍氣沖而南鬥平。喑嗚則山嶽崩頹,叱咤則風雲變色。以此制敵,何敵不摧?以此圖功,何功不克?

公等或居漢地,或葉周親,或膺重寄於話言,或受顧命於宣室。言猶在耳,忠豈忘心?一抔之土未幹,六尺之孤何托?倘能轉禍為福,送往事居,共立勤王之勛,無廢大君之命,凡諸爵賞,同指山河。若其眷戀窮城,徘徊歧路,坐昧先幾之兆,必貽後至之誅。

請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誰家之天下!

武後拿到這篇檄文,很認真地把它從頭到尾讀了一遍。

盡管落魄文人駱賓王在檄文中把她罵得狗血噴頭,體無完膚,可武後還是不得不佩服作者的才華。尤其是當她讀到“一抔之土未幹,六尺之孤何托?”時,不禁悚然動容,急問左右:“這是誰寫的?”左右答以駱賓王,武後長嘆:“這是宰相之過啊!如此人才,竟然讓他流落民間!”

李敬業既然打出了討伐武氏、匡扶李唐的旗號,身為外戚的武承嗣和武三思自然就坐立不安了。為了防止李唐宗室與李敬業裏應外合,共討諸武,武承嗣和武三思屢屢上表,慫恿武後找個借口處置目前資格最老的兩個宗室親王:韓王李元嘉(高祖第十一子)和魯王李靈夔(高祖第十九子)。武後拿著二武的奏章試探宰相們的口風,想看看他們的屁股究竟坐在哪一邊。中書侍郎劉祎之和黃門侍郎韋思謙都保持沉默,一言不發,唯獨裴炎據理力爭,堅決反對。

武後靜靜地看著裴炎那張因激憤而漲紅的面孔,心裏不停冷笑,眼中隱隱掠過一道殺機。

其實武後現在已經有足夠的理由誅殺裴炎了。暫且不說他先前公然反對建立“武氏七廟”的事,就說眼下,武後便有三條理由足以治裴炎一個謀反的罪名。

一、叛軍首領之一、李敬業麾下的右司馬薛仲璋是裴炎的親外甥。對於這層關系,朝野上下一直議論紛紛,有人甚至認為薛仲璋正是裴炎派過去的。換言之,人們有理由懷疑裴炎就是這場叛亂的幕後主使。

二、自從揚州叛亂爆發以來,裴炎身為朝廷的首席宰相,卻只字不提討伐大計,成天悠哉遊哉,像個無事人一樣,人們當然也有理由打上一個問號:你裴炎究竟是何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