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定高麗:李勣老而彌堅(上)(第2/3頁)

郭待封打算寫信向李勣求救,可轉念一想,萬一書信被敵人截獲,讓高麗軍隊知道他目前的處境,勢必傾巢來攻。可是,要怎麽做才能既傳達軍情,又確保不讓敵人破獲呢?郭待封思前想後,最後終於想出了一條妙計。

他寫了一首離合詩。

所謂離合詩,就是從詩歌的表面文字上看不出真實內容,必須按一定的方式重新排列組合,才能知悉隱藏在文字背後的含義。

可是,當這首詩送到李勣手中的時候,老將李勣卻破口大罵:“軍情緊急,郭待封這小子居然還有心思寫詩,老子非宰了他不可!”

李勣手下的文書元萬頃覺得事有蹊蹺,便拿過去看了看,很快就把郭待封真正想表達的意思念了出來。李勣大為詫異,經元萬頃一番解釋後才恍然大悟,連忙派人給郭待封運送糧草和裝備。

郭待封此舉,可以被看做是中國歷史上比較早的以密碼形式發送的情報。

總章元年(公元668年)春天,高宗李治派遣了侍禦史賈言忠前往遼東前線,負責視察戰況並慰問官兵。

賈言忠回朝復命時,高宗問他對高麗局勢的看法,賈言忠胸有成竹地回答了四個字——高麗必滅。

高宗問:“你憑什麽這麽說?”

賈言忠侃侃而談:“隋煬帝之所以東征不克,是因為國內人心怨離;先帝之所以東征不克,是因為高麗內部精誠團結。而現在,高藏(高麗國王)昏庸懦弱,權臣獨攬朝綱,淵蓋蘇文一朝身死,三個兒子旋即內訌。淵男生誠心歸順,為我軍之向導,高麗的各種情況,我軍洞若觀火。以陛下之聖明,國家之富強,加上將士盡力,乘亂取之,高麗之亡翹首可待!”

毫無疑問,賈言忠所列舉的諸多理由,確實都是高麗即將覆滅的征兆。高宗聽在耳中,喜在心頭。他接著又問:“遼東前線的幾大將領,哪個最能幹?”

這個問題就不太好回答了,因為不管賈言忠說誰最能幹,都難免得罪其他人。賈言忠略加沉吟,就給了天子一個非常滿意的答復。他說:“薛仁貴勇冠三軍;龐同善雖不善戰,但治軍嚴整;高侃勤儉自處,忠勇有謀;契苾何力沉毅能斷,雖不適合充當前鋒,卻有統禦之才;然而,要論到夙夜小心、忘身憂國者,還是非李勣莫屬!”

賈言忠這個回答雖說有些八面玲瓏,但確實也道出了實情。

此次出征的這些將領,實在是無可挑剔的。比如其中的薛仁貴,的確當得起勇冠三軍這個至高的評價。當年太宗李世民親征高麗,薛仁貴以普通一兵的身份隨軍東征,就是憑借其過人的膽識和高超的武藝,故意不穿鎧甲而披白袍,在戰場上縱橫馳騁,如入無人之境,從而一戰成名。太宗對他極為賞識,親自提拔他為遊擊將軍,並且高興地說:“朕不喜得遼東,喜得卿也!”(《資治通鑒》卷一九八)薛仁貴從此名揚天下。龍朔二年(公元662年),薛仁貴率部平定鐵勒九姓的叛亂,他親臨陣前,三箭射殺三個鐵勒武士,令對手聞風喪膽,進而一戰平定了叛亂,締造了一個“三箭定天山”的千古傳奇。此次東征高麗,薛仁貴更將以一系列輝煌的戰績,再次向天下人展現出他勇冠三軍的名將風采。

盡管高宗本人對此次東征的將帥陣容也頗有信心,但是為了確保此戰能夠徹底平定高麗,他最後還是給李勣又增派了一個副大總管。

這個人就是劉仁軌。

其時劉仁軌已經回朝,並且高居右相(中書令)之職。高宗此刻再一次鄭重其事地把他派往朝鮮半島,足見對他的信任和倚重之情。

二月,李勣揮師繼續向高麗縱深挺進。猛將薛仁貴在金山大捷之後,又擔任前鋒直逼遼東的另一座軍事重鎮——扶余城(今吉林四平市)。

薛仁貴出發前,只挑選了三千名士兵。諸將都說兵力太少,讓他多帶一些人去。薛仁貴卻笑著說:“兵不必多,關鍵是看如何指揮罷了。”

薛仁貴隨後率兵直撲扶余城。高麗守軍偵知唐軍兵少,遂傾巢而出,在一馬平川的扶余平原擺開陣勢,主動迎戰唐軍。

此舉正中薛仁貴下懷。因為高麗軍隊向來長於守城,短於野戰,所以薛仁貴要的就是引蛇出洞,誘使高麗軍隊出城跟他決戰。

當敵軍漫山遍野地沖過來時,薛仁貴一馬當先殺入敵陣,唐軍將士緊隨其後,個個奮勇拼殺。雖然高麗軍隊在兵力上占據了優勢,可是碰到拼命三郎薛仁貴,他們也只有挨砍的份兒。此戰薛仁貴再次以少勝多,砍殺並俘虜了一萬多人,隨後又乘勝而進,一舉攻克了扶余城。

一聽說重鎮扶余城被薛仁貴一戰而下,扶余平原上四十余城的守將頓時膽破,沒過多久就全部望風而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