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真正的英雄,才懂得欣賞自己的對手(第4/4頁)

然而,這實在是忘記歷史教訓的迂闊之談。當年的楊廣不就派大軍繞過去了嗎?可結果還不是全軍覆沒?

所以,現在的李世民之所以失敗,其原因也根本不是沒有采用繞道計劃。

假如李世民真的繞過去了,說不定結局會更慘,或許連保存有生力量、體體面面地退兵都不可能。

無論是當年楊廣的三征三敗,還是如今李世民的功虧一簣,其共同的原因只有一個——忽視海軍!

正是因為深刻認識到了這一點,所以從高麗班師後,李世民的目光就鎖定了海軍。

他決定建設一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海軍力量!

貞觀二十一年(公元647年)九月,李世民下詔,命“宋州刺史王波利等,發江南十二州工人造大船數百艘,欲以征高麗”(《資治通鑒》卷一九八)。

貞觀二十二年(公元648年)六月,“上(李世民)以高麗困弊,議以明年發三十萬眾,一舉滅之。或以為大軍東征,須備經歲之糧,非畜乘所能載,宜具舟艦為水運……七月,於劍南道伐木造舟艦,大者或長百尺,其廣半之。別遣使行水道,自巫峽抵江、揚,趣萊州。”(《資治通鑒》卷一九九)

大軍東征,後方必須儲備一年以上的糧草。而這麽大的運輸量很難由陸路的“畜乘”單獨承擔,所以,應該開辟一條海上運輸線,以“舟艦”來承擔主要的後勤補給工作。

這就是李世民東征高麗失敗後取得的最主要的經驗教訓。

對於楊廣來說,失敗只會讓他瘋狂,讓他加速走向滅亡;而對於李世民來說,失敗卻拓寬了他的視野,豐富了他的戰爭經驗,提升了他的軍事智慧。

雖然天不假年,上蒼沒有給李世民更多的時間去親手征服高麗,但是在第一次東征失敗後,我們可以明顯看到,無論是李世民晚年對高麗發動的一系列騷擾戰,還是在後來唐高宗征服朝鮮半島的一系列戰爭中,由李世民晚年所建立的強大海軍,在運輸補給、迂回機動、與陸軍協同作戰等方面,都發揮了單兵種作戰無法比擬的巨大作用。

正是李世民深刻汲取了高麗戰爭失敗的經驗教訓,才使得唐帝國能夠在高宗之世平定高麗和百濟,並進而控制整個朝鮮半島的局勢。

從這個意義上說,高麗最終雖亡於高宗之世,可又何嘗不是亡於太宗之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