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真是一支可怕的軍隊!(第2/6頁)

一個人居然隨身佩帶五把刀,實在是有夠威猛。暫且不說他的功夫如何,光是這份氣勢就讓人畏懼三分。

這位猛人平常還有個習慣,凡是他上下馬的時候,左右的大臣和武將必須趴在地上當他的下馬石。甭管你官階多高,在淵大人面前你們通通是腳蹬和腳墊!

每逢出門的時候,淵大人就更是威風八面、派頭十足。儀仗隊的前導大老遠就開始驅趕行人,如果是在大街上,路人還可以往兩邊躲,可要是碰上狹窄的山路,那行人就慘了,不管兩邊是懸崖峭壁還是萬丈深淵,你都得閉著眼睛往下跳!

碰上這麽一個猛人掌權,高麗的臣民們真是苦不堪言。

淵蓋蘇文的弑君篡權和擅作威福無疑給唐帝國出兵高麗提供了一個絕佳的借口。

但是,就在李世民剛剛把目光鎖定在高麗時,國內的一連串政治危機就相繼爆發了。李世民一下子陷入了焦頭爛額的困境之中。直到貞觀十七年夏末,當所有內部問題徹底解決後,李世民才重新想起了高麗。

他對長孫無忌說:“如今淵蓋蘇文弑君篡權,令人難以容忍。以我們現在的軍事力量,要擊敗他易如反掌,但是我不想勞民遠征,所以考慮征調契丹和靺鞨的兵力進攻高麗,你認為如何?”

長孫無忌答道:“淵蓋蘇文自知罪無可赦,一直擔心我們討伐,現在必然嚴加防備,陛下可暫且隱忍。只要淵蓋蘇文自以為安全,必定更加驕橫兇暴,到時我們再出兵討伐也為時不晚。”

李世民聽從了他的意見,隨即下詔,冊封高藏為遼東郡王、高麗王,表示對新政權的認可,同時也是想借此麻痹淵蓋蘇文。

李世民和長孫無忌之所以不在此刻用兵,真正的原因其實有兩個:一,儲君危機剛剛平息,朝廷還需要一定的時間來穩定政局;二,唐朝剛剛對漠北的薛延陀悔婚,雙邊關系趨於緊張,所以必須作好與薛延陀開戰的準備。在此情況下,高麗問題只能繼續擱置,否則就有可能陷入內外交困和兩線作戰的不利局面。

然而,僅僅幾個月後,朝鮮半島上風雲突變,迫使李世民再次把高麗問題提上了議事日程。

貞觀十七年(公元643年)九月,新羅遣使向唐朝告急,說百濟悍然出兵攻占了新羅的四十余座城池,並與高麗結盟,新羅危在旦夕,請求唐朝火速發兵救援。

李世民立刻派遣使者相裏玄獎攜帶詔書前往高麗。他在詔書中對高麗發出了嚴厲警告:“新羅是中國的藩國,一直朝貢不斷,你們與百濟應該馬上收兵,如果再侵犯新羅,明年必將發兵攻打你們。”

貞觀十八年(公元644年)正月,相裏玄獎抵達高麗都城平壤,對淵蓋蘇文轉達了唐太宗的旨意,並重申唐帝國對此事件的嚴正立場。

淵蓋蘇文冷冷地瞥了一眼唐朝使者,不以為然地說:“當初隋朝進犯我國,新羅乘機在背後插了一刀,侵占我國五百裏的土地,在沒有奪回這些土地之前,戰爭恐怕不會結束。”

相裏玄獎針鋒相對地說:“那都是陳年老賬了,何苦錙銖必較?如果一定要計較,那遼東之地當年也是中國的郡縣,如今中國尚且不計較,高麗又何必一定要追回舊地呢?”

然而,淵蓋蘇文一個字也聽不進去,仍舊堅持強硬態度。

二月,相裏玄獎黯然回國,唐朝的外交斡旋宣告失敗。

李世民勃然大怒:“淵蓋蘇文弑君篡權、逆天虐民,今又違我詔命、侵暴鄰國,不可不討伐!”

隨後,太宗李世民作出了一個讓滿朝文武大為驚愕的決定——

他要禦駕親征,討平高麗!

禇遂良第一個站出來勸諫,他說:“高麗罪大,誠當致討,但命二三猛將率四五萬眾,仗陛下威名,取之易如反掌,實在沒必要親自出馬。何況太子新立、年紀尚幼,天子更不宜禦駕親征。”

與此同時,群臣也紛紛勸諫。

但是,李世民決心已定,誰勸都沒有用。

他即刻下令進行戰爭準備:一邊命將作大匠閻立德在南方督造四百艘戰船,用於裝載軍糧;一邊又命營州(今遼寧朝陽市)都督張儉率本部兵馬,征調契丹、靺鞨等部落兵力突入遼東,對高麗進行試探性進攻;同時又命太常卿韋挺等人負責將河北、河南諸州的糧草調往前線。

貞觀十八年十一月,李世民任命張亮為平壤道行軍大總管,率戰船五百艘、海軍四萬三千人,從萊州(今山東萊州市)軍港起航,橫渡渤海直趨遼東半島;任命李世勣為遼東道行軍大總管,李道宗為副大總管,率領步兵、騎兵共計六萬人,從陸路進擊遼東。

李世民滿懷必勝的信心,臨行前專門下詔告諭天下,無比豪邁地宣告了唐帝國必將贏得這場戰爭的五大理由——以大擊小;以順討逆;以治乘亂;以逸敵勞;以悅當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