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紅軍長征記》,又名《二萬五千裏》,是毛澤東1936年組織編寫的一部長征回憶錄匯編。1935年10月,紅一方面軍到達陜北後,引起了國內社會各界的驚嘆與關注。1936年8月,斯諾在中共地下黨組織的安排下進入紅區采訪,毛澤東認為這是向全世界宣傳紅軍的好機會。8月5日,毛澤東與楊尚昆聯名致函參加過長征的同志們:“現因進行國際宣傳,及在國內國外進行大規模的募捐運動,需要出版《長征記》,所以特發起集體創作。各人就自己所經歷的戰鬥、行軍、地方及部隊工作,擇其精彩有趣的寫上若幹片斷。文字只求清通達意,不求鉆研深奧。寫上一段即是為紅軍作了募捐宣傳,為紅軍擴大了國際影響。”在毛澤東的號召下,大家紛紛開始撰寫回憶錄。童小鵬在8月6日的日記中寫道:“楊(尚昆)主任、陸(定一)部長又來要我們寫長征的記載,據說是寫一本《長征記》。用集體創作的辦法來征集大家——長征英雄們的稿件,編成後由那洋人帶出去印售。並雲利用去募捐,購買飛機送我們,這真使我們高興極了。”大家創作的積極性很高,張愛萍寫了18篇,童小鵬寫了7篇。李一氓在巡視部隊的旅途中,抓緊空余時間一路走一路寫,完成了三萬字的《從金沙江到大渡河》。短短兩個月內,紅軍總政治部就征集到了約200篇作品。斯諾看到了其中一部分,還在左權那裏看到了紅一軍團編輯的《長征中經過地點及裏程一覽表》。據斯諾自己說,他在1936年10月離開陜北時,“帶著一打日記和筆記本,30卷照片,還有好幾磅重的紅軍雜志、報紙和文件”。這裏就有《紅軍長征記》的部分原稿。

《紅星照耀中國》1937年英文版

《紅星照耀中國》英文本1937年在英國出版,中譯本《西行漫記》於1938年在上海出版。然而在此之前,紅軍長征的故事就已經在國民黨統治區流傳開來。1937年7月,上海出版的《逸經》雜志第33、34期合刊上,發表了一篇署名為“幽谷”的文章《二萬五千裏西引記》,全面介紹了紅一方面軍長征的情況。其中許多生動的情節直接引用了《紅軍長征記》,如講述紅軍經過貴州茅台品嘗茅台酒的一段,引自熊伯濤的《茅台酒》;講述紅軍在草地斷糧的情形,引自舒同的《蘆花運糧》。文後附錄了《紅軍第一軍團西引中經過地點及裏程一覽表》,與《紅軍長征記》後面的附表完全一致。多年之後我們才知道,“幽谷”是安排斯諾進入陜北紅區的中共地下黨員董健吾,化名“王牧師”。他在紅區活動時也得到了部分《紅軍長征記》的原稿,據此改編成文章,交《逸經》雜志社社長簡又文發表的。《二萬五千裏西引記》在上海引起了轟動,半個月後,葉聖陶主編的大型綜合性刊物《月報》轉載了這篇文章。11月上海光明書局出版了黃峰編《第八路軍行軍記》,12月上海大眾出版社出版了趙文華編《二萬五千裏長征記》,同月復興出版社出版了大華著《二萬五千裏長征記》,都是在《二萬五千裏西引記》的基礎上加工改編的。隨著斯諾的著作譯本的出版,紅軍長征的故事廣為流傳、深入人心。

朱德簽名的1942年版《紅軍長征記》

然而,《紅軍長征記》卻遲遲未能出版,經歷了一個曲折的過程。截止到1936年10月底,共征集到稿件兩百余篇,五十多萬字。紅軍總政治部成立了編輯委員會,由丁玲、徐特立、成仿吾等人負責編輯。經過加工修訂,於1937年2月選定110篇,三十多萬字,裝訂成上下兩冊,抄寫了20份。這項工作完成之後,因國共合作局面的形成、抗日形勢的發展和編輯人員的離開等原因,延遲到1942年11月才在延安排版印刷,定名《紅軍長征記》。它不是公開出版的書籍,而是作為總政治部的內部資料發給有關單位和個人。內容包括文章100篇,詩歌10首,戰鬥英雄名錄2份,附表3份。由於當年印數很少,加上戰爭年代的動蕩等原因,國內現在已極為罕見。哈佛大學燕京圖書館收藏的一套原始版本,彌足珍貴。

解放戰爭時期,各解放區零星出版了一些選本。如1947年9月冀中新華書店出版的陸定一等著的《長征的回憶》、山東新華書店出版的《紅軍長征故事》、1948年10月東北書店出版的蕭華等著的《長征故事》,都選錄了《紅軍長征記》中的文章,但篇幅很少,只是作為傳統教育的讀本,遠沒有體現出《紅軍長征記》的全貌。

建國後的1954年,中共中央宣傳部編的內部刊物《黨史資料》第1至3期重新發表了《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長征記》。“重印序言”說:“本書原名《紅軍長征記》,是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的同志們經過長征到達陜北後集體寫成的。1936年春由第一方面軍政治部發起征稿,1937年編成,1942年由總政治部在延安出版,作為黨內參考資料。因為當時條件困難,印書用的是草做的紙,不易閱讀,也不易保存;印數也很少,現在所存無幾。為了保存史料,決定作為黨內參考資料,重新印行。重印之前,將錯字校正,盡可能加了些補注和附注,文字上略作修改,並刪去了很少幾篇。但凡是有些史料價值的,統統謹慎地保存下來了。”重新發表的《紅軍長征記》,內容包括文章95篇,詩歌10首,戰鬥英雄名錄2份,附表4份。在基本保留1942年版原貌的基礎上,增收了署名“施平”的綜述文章《英勇的西征》。這是根據1935年10月陳雲同志在共產國際執行委員會書記處會議上的報告整理的,發表於1936年春《共產國際》雜志(中文版)第1、2期合刊上。“施平”是陳雲化名“史平”的諧音。該文是對長征的一個總結,但因為陳雲在途中受中央委托執行新任務,沒有參加長征後半程,文章對雪山草地和到陜北的情況反映地不夠充分。因為《黨史資料》是內部刊物,所以讀者也很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