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1949年是改變中國命運的一年。人民解放軍渡過長江後,迅速解放了國民黨統治區的許多大城市。國統區群眾在歡迎解放的同時,急需了解共產黨和毛澤東的情況。上海文化界的進步人士配合這個需求,迅速出版了一批反映解放區情況、黨的政策和領袖的傳記讀物,《學習毛澤東》作為“新生叢書”的一種,就是在這個背景下產生的。

這本書的資料來源,主要是國統區的書籍和刊物,特別是外國記者采訪解放區和毛澤東的報道。作者匯集了不少資料,將其融會貫通,形成了一本有特色的毛澤東傳記,既寫毛澤東的生平,也介紹共產黨的政治路線和政策。這本書的前半部分,在很大程度上參考了斯諾的《西行漫記》,延安時期的情況則使用了一些外國記者的報道。有些材料還是很有價值的,例如“階級關系的性質”一節中引用了毛澤東會見外國記者的談話,分析了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基本情況,闡述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性質和任務。書中引用的一些毛澤東的文章和講話,出自解放戰爭時期解放區出版的《毛澤東選集》,與建國後正式出版的《毛澤東選集》有所不同。這些資料都是比較寶貴的。

這本書的編輯出版目的,與解放區出版的毛澤東傳記有所不同。它反映了新解放區的知識分子急於了解共產黨和毛澤東、跟上新時代的願望和要求。所以編者在前言中說:“我們出版這個集子(雖這小小的一本)的動機,除了讓讀者們熟悉我們這位人民領袖的思想,向他致以無限的敬意之外,主要還是想使大家跟著這位人民領袖學習,因為已經翻了身的全新的人民,在人生觀、世界觀、思想方法、處事條理、工作態度、工作技能等種種方面,都跟以往有本質上的不同,這就是我們印行本書的目的。”

但是,與解放區出版的毛澤東傳記不同的是,斯諾、蕭三、斯特朗等人都是與毛澤東有直接接觸和采訪的,寫出的作品比較準確,有第一手資料的價值。而這本書主要參考的是已出版的毛澤東傳記和著作,屬間接的研究和反映毛澤東的生平和思想,因而在資料的取舍和引用上難免有不準確的地方。但是作為一個時代的反映,一個除舊迎新的歷史變革時期的作品,還是有一定的參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