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尋黃崖洞

山西的初期抗戰給人以深刻的教訓:太行八陘的天險並不足以抵禦日軍的進攻。這是因為在現代戰爭條件下,僅靠幾個隘口和險要地形是不夠的。戰爭的關鍵在於如何利用自然地理環境,把握戰爭的主動權。在大城市和鐵路沿線地區淪陷後,八路軍轉到太行山深處,依托山險建立了鞏固的抗日根據地。黎城縣境內的黃崖洞就是一個典型。

沒到過太行山,不知道太行有多深。今天從太原去左權,汽車在平整寬闊的公路上飛奔,盤過一個個山頭,繞過一道道山梁,使人感到曲折盤桓。試想幾十年前,連公路都沒有,要在羊腸小路上艱難地行進,太行山真是天然的屏障。左權是太行山地勢最高的地方,海拔平均一千五百多米。山峰壯觀,滿眼青翠。山與山之間不時出現一塊塊河灘平地,小小的村莊炊煙裊裊,顯得格外寧靜。從左權縣城出發,翻過桐峪的山岡進入黎城縣境內。經過東崖底鎮,轉而進山,行數裏到赤峪,就是黃崖洞的入口了。只見陡崖千仞,如同鬼斧神工一般。一條山澗形成的通道,蜿蜒而入,縱深千米。兩側峭壁聳立,從澗底仰視,只見一線青天。這個峽谷俗稱“甕圪廊”,盡頭是一掛飛瀑,淙淙而下。巖壁有一條陡峭的石階道,分上下兩段,以吊橋相連。通過這條險道後,眼前豁然開朗。群山環抱間有一片片的平地,樹木茂盛,泉水汩汩,如同桃花源的景色。到一個岔路口,往西去沿著一條溪流而上,到達半山的水腰。這裏地勢平整,鳥語花香,泉水不斷,後山有條小路通過左會埡口,翻山就到武鄉。從岔路向東走,在陡壁之上,有個高25米、寬20米、深40米的天然山洞,就是著名的黃崖洞。這裏地勢險要,只有一條狹窄的石磴小徑,也是個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地方。由於地處深山,這裏原是人跡罕至的地方。

黃崖洞峽谷

國民黨軍隊節節後退,華北、中原大片國土的淪喪,使八路軍孤身置於敵後。如何在困難的形勢下堅持抗戰,成為共產黨面臨的首要問題。毛澤東冷靜地分析局勢,提出了持久抗戰的理論。日軍雖然占領了大城市和交通線,但他們兵力畢竟有限,不可能完全控制廣大鄉村。而鄉村中,山區又比平原地區更適宜生存。“山區建立根據地之有利是人人明白的。”毛澤東說,“這些根據地將是抗日戰爭最能長期支持的場所,是抗日戰爭的重要堡壘。”他提出,八路軍應該依托太行山,建立根據地,然後向河北和山東平原地區發展,廣泛開展遊擊戰爭。根據毛澤東的指示,115師一部去山東開辟新區,一部在五台山地區建立晉察冀軍區,然後發展到太行山北部。129師在太行山南部建立晉冀豫軍區,這也是遵循了紅軍時期的傳統,根據地一定要建立在幾省交界、交通不便的山區。當年井岡山、大別山就是中國革命的搖籃。毛澤東形象地比喻:與日本人作戰好比下圍棋,作戰就是“吃子”,建立根據地就是“做眼”。眼做多了就搞活了。

1939年春,中央決定在太行根據地發展軍事工業,為八路軍提供槍支彈藥。八路軍副總參謀長左權親自勘察選址。當他來到黃崖洞,看到這裏群山環抱,易守難攻,前有天險,後有退路。他立即決定在水窯建立軍工廠,在黃崖洞駐軍。很快,兩千多八路軍戰士和工人來到這裏,蓋起了車間,運來機器設備,一年後,黃崖洞成為八路軍的中心兵工廠。今天在水窯修復了兩個車間,為大家再現了當年的景象。管理員小郝還熱心地領我們上山,在樹叢中還保留著當年儲存武器的洞穴和職工住的房屋遺跡,可以看出,當年的生存環境是相當艱苦的。這些真實的遺跡現在還沒有被開發為旅遊資源,我們拍攝的照片可以算是獨家采訪了。這不僅是一個兵工廠,也是八路軍建設抗日根據地的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