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狐陘與平型關

從歷史記載看,太行八陘在不同的時期,側重有所不同。當皇朝的中心處於長安、洛陽時,逐鹿中原使得太行南邊的軹關陘、太行陘、白陘兵車過往,如東漢、唐朝、五代。如果北方遊牧民族南下,則井陘以北的四條通道又烽煙四起。日軍侵占華北平原後,按照既定部署,開始進攻山西。當時蔣介石和閻錫山都認為,山西有太行之險,足以抗擊日軍。於是國民黨大軍雲集代北,過黃河參戰的八路軍也調到恒山、五台山地區。國民黨軍隊防守的重點是山西北部的門戶大同和天鎮。

中日兩軍的統帥——閻錫山和板垣征四郎曾是日本士官學校的同學。1936年,板垣以日本關東軍代表的身份到山西拜訪閻錫山。令人意外的是,板垣謝絕了閻錫山的專車迎接,說要旅行觀光,徒步從河北的蔚縣走到了大同,沿途考察地理情況。他走的就是太行八陘的飛狐陘。

飛狐陘

飛狐陘的名字最早見於楚漢戰爭時期。劉邦的謀士酈食其勸其據飛狐之口,防止楚軍迂回漢軍的後方。兩漢匈奴南下,飛狐陘是從代北進入河北的主要通道。今天的飛狐陘,從蔚縣到廣靈已經成了通衢。歷史的遺跡是蔚縣東南通向淶源的一條小路,從北口村到大寧村。這裏是恒山支脈的翠屏山,遠遠看去像一個巨大的屏障。走到近前,才看見大山裂開一條窄縫,飛狐陘就從這個裂谷中蜿蜒行進,但是這條小路因崎嶇艱險,近代就少有人行了。日軍進攻山西是兵分三路:一路沿平綏鐵路,從張家口進攻天鎮;一路從蔚縣進攻廣靈;一路進攻靈丘。國民黨軍隊把主力擺在大同一線,準備迎擊張家口方向的日軍。但是板垣師團從飛狐陘的出擊,如同楔子打進國民黨防線的腰部,對國民黨軍隊的後方造成了威脅。當北路日軍攻破天鎮後,閻錫山看到自己的部隊有被包圍夾擊的危險,被迫放棄大同重鎮,退守雁門關、平型關一線。在初戰較量中,閻錫山敗在板垣征四郎手下。但是板垣沒有想到,八路軍在平型關給了他狠狠的一擊。

平型關位於山西靈丘與繁峙縣交界處的一條黃土嶺上,又名瓶形寨。明朝長城分為外長城和內長城,平型關與西面的雁門關、東面的紫荊關形成內長城的重鎮。現在的平型關村就是當年駐軍的關城,還保留著城門和厚厚的土墻。關城為正方形,南北有兩個門,城墻周長約3000米。整個村子家家有高墻,就像一個堡壘。再沿著坑坑窪窪的土公路往山頂走,平型關口正當山口隘路。關口顯得很矮小,拱門僅容一車一馬。關前一條羊腸小路,蜿蜒曲折,一直延伸到山下的關溝。關口兩面延伸的土長城還保存著部分遺跡,關後面為一小盆地,相傳北宋初年,這裏是楊六郎鎮守抗擊遼軍的地方。從地形看,這裏也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險要,如果在這裏組織正面防禦戰,也是一個不錯的戰場。

1937年9月22日,八路軍115師奉命出動到平型關一帶迎擊日軍。師長林彪、政委聶榮臻得知板垣師團將由靈丘經過平型關的情報後,提前到當地偵察地形。林彪沒有選擇利用平型關險要組織正面防禦,而是看中了喬溝的地形,決心打一個殲滅戰。

今天從靈丘縣城乘車去平型關,沿著平整的公路飛馳,不到一小時就進入太行山區。這一帶不是太行八陘那樣的巖石峭壁,而是相對平坦的黃土塬。原來的老路是走塬下的自然溝壑,沿著谷底進入喬溝。現在的公路是行於塬上,站在路邊往下看,喬溝依然是當年的面貌。窄窄的一條土路,僅容一車通行。到前面溝窄之處,已被樹木和茂密的植被遮蓋,連溝底也看不見了。兩面的土坡相當陡峭,攀登是件很困難的事情。原來作為制高點的老爺廟,今天就在公路旁,修葺一新,大名叫關公廟,廟前立著“平型關戰鬥遺址”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標牌。與對面山坡上的平型關大捷紀念館遙相呼應。從塬上俯瞰溝底,才感到這裏真是一個打伏擊戰的好戰場,不要說往下扔手榴彈,就是扔石頭也能把下面砸得人仰馬翻。

9月25日晨,日軍板垣師團的後衛和輜重部隊百余輛汽車、馬車排成一路長隊,大搖大擺地進入喬溝。由於國民黨軍的節節敗退,日軍完全不把中國軍隊放在眼裏,在這樣險要的山溝裏居然沒派偵察前哨。待日軍的汽車和大車進入伏擊地域後,隨著一聲令下,幾千八路軍戰士猛烈開火。經過一天激戰,消滅日軍1000余人。但115師也付出了幾百人的傷亡,而且這次戰鬥沒有活捉一個日軍俘虜。

平型關戰場遺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