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東去(第3/7頁)

關注江壽民的不只是揚州居民。譚七帶了兩名江南人突然出現在他的書畫店裏。譚七是廣西人,江南話勉強能說,為慎重起見,他帶了會廣西話的江南人。

“哦……太平天國裏也有通情達理的人呀。是嗎?早就聽過我的名字?”

江壽民情緒有些激動。他最重視名聲。他建廟、修橋,捐款慈善,不過想博名。保護揚州居民免遭英軍蹂躪,是他最大的名聲。這次,從太平軍刀下保住揚州,是他博名的機會。以前他跑去跟英軍交涉,這次是太平軍跑來找他,看來名聲已越過山河,傳到太平軍耳中。

“要穿城而過。”江壽民作為出錢的條件,向太平軍提出了這個要求。揚州不做任何抵抗,官吏、軍隊全都退出揚州,太平軍可以不流血進城,但不能在城裏停留,要全軍繼續前進。太平軍走後,官軍和官吏們再進來,向北京報告他們死守了城池。

這真是個絕妙的主意!

“絕對不能發生殺人、掠奪!”江壽民叮囑了一句。

“太平軍從未幹過這類事,我們軍紀嚴明,我想您也聽說過。”譚七保證。

江壽民向清朝官員和太平軍雙方都贈送了巨款。錢當然不是他的,是從揚州富豪、巨商那兒募集來的。一方面,太平軍要和和平平地進城,和和平平地退走。另一方面,退到城外的清軍不得增援,不得進攻。江壽民在雙方間奔走,達成這樣的協議。他組織了一次假交戰。

“有什麽東西可以保證我們進城後,清軍不包圍進攻嗎?”譚七問道。

“相信我。道光二十二年英國人打來時,靠的就是我的話。”江壽民滔滔不絕,談起十一年前的往事。

“你的話怎麽保證?又不能做人質。”

“那我就當人質吧,我江壽民來當人質……揚州沒有人不知道我江壽民的名字,讓我留在太平軍裏當人質吧!”江壽民挺著胸脯,猛地拍了下自己的小肚子。

“哦……你?清軍如果發動進攻,我們可是會毫不猶豫地殺掉人質的。堅決遵守協議,但對違反協議的行為,也要嚴厲懲處,這是我們的原則。這樣也行?”

“行!”江壽民斬釘截鐵。

揚州居民,尤其是富裕階層的人,幾乎全都逃到城外去了。揚州人也聽聞太平軍紀律嚴明,但也傳來其對敵人毫不留情的消息。有人還親眼看到太平軍把南京內城的滿人——不問男女老幼,全當作妖人——斬盡殺絕。

不知“敵人”的範圍究竟劃到哪兒。若被錯當作敵人,那就沒命了。命只有一條!要保命,還是暫時躲避一下為好。許多人都跑到揚州城外,清軍和官吏也同時撤到城外。擁擠的人群混亂不堪,他們的撤退並不太引人注目,當局也盡量不引起人們的注目,以後還要向上報告他們死守了揚州,公開逃跑可不行。

“理文先生,你打算怎麽辦?”譚七早已把情況了解得很清楚。

“出城去。”

“那就請便吧。”

“也許要關城門。我們是去上海的,只不過是從這裏路過。”想快點去上海確是事實,不過,新妹不願碰上以前太平軍中的夥伴,這也是要離開揚州的原因之一。

“那麽,你們先走吧。”

“先走?”理文反問了一句。從譚七的語氣看,好像他隨後也要去似的。

“是的。最遲不過幾天,在那兒再見吧。”

理文和新妹離開了揚州,之後情況如何,他們沒有親眼看到。譚七在二月二十三日看到太平軍和平進入揚州後,立即離開了揚州。

揚州自古是鹽業中心,歷代王朝都把鹽當作專賣品,作為財政基礎。所以在揚州的政府高級官員中,職位最高的,是從三品的兩淮鹽運司。這時恰好碰上鹽運司更換,揚州有新舊兩個鹽運司,新鹽運司劉良駒,舊鹽運司但明倫。僅次於鹽運司的大官兒是從四品的揚州府知府張廷瑞。

揚州管區相當大,包括揚州城。揚州城是它管轄的一個縣,稱江都縣,知縣陸武曾。這些官兒們都聽了江壽民的話,老老實實地退出了揚州城。不僅如此,漕運總督楊殿邦接到太平軍進軍揚州報告後,率援軍來到揚州城外,不過,他也決定默認由江壽民導演的假交戰。本來這次假交戰如不把這支援軍牽連在內也就不會成立。楊殿邦是正二品官,比新舊鹽運司的地位還要高,在形式上他成了這次假交戰清軍方面的負責人。

“怎麽光進去不出來呀?這跟協議不一樣呀!”楊殿邦以為上了當,命後方清軍前進。

“跟協議不一樣,這不是圍城的架勢嗎!”李開芳也生氣了。

“這不是空城計嗎!”林鳳祥表情嚴厲。

“你是怎麽搞的?”

江壽民被拉了出來,挨了鞭子,還被帶到城頭上。不過,對清軍來說,江壽民是無所謂的人物。太平軍把他當作人質,應當說是個錯誤。怎麽痛打他,清軍也不會撤退一兵一卒。江壽民被監禁在貞善堂。江壽民這次沒有當成揚州城的恩人,他絕望了,最後在貞善堂自縊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