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軍水師(第3/7頁)

“文官們呢?”

“那兒有知府知縣,都是草包。若我是宰相,我就把最有能耐的將軍、最強大的軍隊放在嶽州。嶽州雖不是省城,但失了它,朝廷就危險了。”唐正財滔滔不絕。

“嶽州這麽重要嗎?它好像是湖南湖北的中樞要地吧?”

“要叫我說,桂林、長沙、武昌,占了也頂不了大用。可是,打下嶽州,他們就完啦!”

“就因為有五千只船嗎?”

“不光這些,平西王的大炮彈藥全部都留在嶽州呀!”

“平西王?”一直默不作聲的石達開探起身子。

“是呀。嶽州曾是平西王作為金城湯池之地所建的一個大基地。”

洪秀全這時也稍微挺了挺身子。楊秀清看到兩人的樣子,露出不快的表情,接著閉上眼睛,連連地點頭。他沒受過正規教育,第一次聽到這名號,當然不知平西王是何人。

“平西王死的時候,嶽州還沒有被清軍奪去。平西王死後,部將們想回雲南,失了鬥志。當時清軍只到達嶽州對面的君山。平西王的……”韋昌輝道。

楊秀清沒學問,但腦子轉得快,在他閉眼時,已覺察出別人所說的平西王,應該就是清初所謂“三藩之亂”的主角吳三桂。

準備造反時,楊秀清曾下功夫研究過過去的叛亂,他不識字,專靠耳朵求學問。向洪秀全、馮雲山這些知識分子求教有礙面子,所以他常去央求金田村私塾裏的老先生給他講過去的戰爭故事。

吳三桂原是明朝將軍,在他駐守山海關,防禦滿族入侵時,北京被李自成占領,那是一六四四年的事。明朝受滿族和李自成軍東西夾攻,李自成先攻陷了北京,他是驛卒出身,是所謂的“流寇”,但同是漢族這一點卻改變不了。李自成也想建立漢族王朝,是以要防禦滿族。吳三桂起初也這麽想,但他獲悉自己留在北京的愛妾陳圓圓為李自成手下劉宗敏所奪,火冒三丈,遂同滿族聯手,借其力量攻進北京,擊殺李自成。

清王朝進入北京後,定北京為國都,很快控制了中國全境,吳三桂因此成了清朝“開國元勛”,被封雲南王。

村塾老先生講故事十分動聽,尤其是講到陳圓圓與吳三桂的關系,簡直可以說說聲色並茂、栩栩如生。楊秀清之所以不知道平西王,是因為老先生講故事時,用的是封地的名字,把吳三桂稱作雲南王。

楊秀清又央求老先生講吳三桂叛亂的事。

“雲南王畢竟老了,可惜呀,歲月不饒人啊。”老先生不禁感嘆。

清入關三十多年後,吳三桂起兵叛亂,當年的少壯將軍已經老邁。叛亂持續了八年,最後吳三桂死在軍中。他死前不久,曾在湖南衡州即位稱皇帝,前線的大基地就是嶽州。

楊秀清大字不識幾個,記憶力卻十分了得,他把老先生講的故事連細枝末節都回憶起來了。

“平西王丟下的武器是可以要的,但絕不能蹈那個老頭的覆轍。他想依靠達賴喇嘛,要求分國土,這想法實在可笑。既然舉事,就要戰鬥到底!”楊秀清嚴肅道。

吳三桂一面對清發起叛亂,一面又依賴達賴喇嘛,要求“裂土罷兵”,說什麽只要中央承認他領有西南的部分土地就停戰,這個要求當然被康熙皇帝駁回了。

在場的人都互相瞅了一眼,心裏不禁詫異:學問沒多少,知道的事卻不少啊!

三藩之亂已過去一百七十年了,按照常理思考,那樣陳舊的大炮和彈藥早就沒法使用了。不過,這一百七十年裏,戰爭的技術和工具其實並沒有多大的發展。唐正財習慣舉出明確的數字,例如他說船有五千三百只,提督手下的兵有八百,但唯獨對大炮和彈藥的數量,用了“多得數不清”這樣的泛泛之詞。

“不會有錯!”——楊秀清這樣判斷。他認為吳三桂失敗的原因,就在於消極地想盤踞在湖南以西。

洪秀全和石達開眼神也有了光彩。由於從唐正財處得到的情報,太平軍確定采取了“長驅”計劃,放棄常德,由益陽向東進攻。有了千只民船,所以這一次,大軍水陸並進,船隊由來歷不明的唐正財指揮。

太平軍占領益陽,是十月二十二日。

水陸兩軍到達湘陰縣臨資口,是十月二十六日。

清朝也知道嶽州是要地。湖北巡撫常大淳親自來到洞庭湖畔,征集五百民船,裝上石頭、土塊,沉於湖底,堵塞去嶽州的水路。他以為把水路堵住就萬事大吉,因而並未增強湖口守軍。他沒有掌握太平軍的進軍路線,當然樂觀地認為他們不會朝這邊來。其實,五百只沉船多是小船,沉大船太浪費。而說是沉,其實也只是盡量沉在水淺的地方。沉船,本可以將船帆取下,但常大淳卻讓人掛上帆,甚至在沒有帆的船上還特意裝上帆,他要讓太平軍一目了然,死心斷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