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七十七章 帝國時代

一座雄偉的由漢白玉制成的華表,巍然屹立在海濱的岬角之上,俯視著科隆港的海濱。在這座以華表為中心的廣場上,人群雜沓,摩肩接踵,中國人、白人以及印弟安人甚至還有黑人,商販們在那裏叫賣著各種各樣的小玩意,穿著警服的警官於人群中走動著,偶爾的遠處隱約還會傳來警察的哨聲,然後街道上就會響起警察的喊聲。

開宏八年的科隆城,已經不再是五年前那座僅只有萬余人口的小城,在過去的五年間,十數萬來自中國的移民改變了這座城市,讓這座曾經充斥西班牙風情的城市,迅速銳變成為一座中國式的城市,這座華表廣場就是其中的代表。

現在於這座紀念廣場上來往行人中,很少有人擡頭望一眼鐫刻在華表基座上的銘文,上面赫然書寫:“為慶祝巴拿馬於開宏六年並入中華帝國,特立此塔,以示紀念。”

這座看起來並不怎麽起眼的建築物,在某種程度上,就是,地球上這個現在龐大無比的帝國的“凱旋門”,也是這個帝國的起點,中華帝國的正在這裏吹響了重新劃分世界的號角。

一場海戰所引起的世界大戰,在兩年前結束了。戰爭改變了的一切,伴隨著一個帝國的衰退同樣隨之而來的還有中華帝國的崛起,開宏八年的中華帝國的疆域遼闊,從亞洲到非洲,從東南亞到大洋洲,可以說無邊無際,太陽永遠不會在帝國的領域上落下。

戰爭結束之後,世世代代生活在本土的中國人,徹底背棄了“父母在不遠遊”的理念,他們向往著充滿機遇的殖民地,這是戰爭給人們帶來的最大的改變——在戰爭期間,人們充分了解到了殖民地,了解到了那裏的富庶以及廣闊。數以千百萬國民紛紛搭乘蒸汽船、帆船,前往各個殖民地,他們告別了養育他們的故土、親人,在殖民地開啟了他們的新生。

作為帝國的海外省——巴拿馬同樣也不例外,來自國內的移民已經徹底改變了巴拿馬省的人口結構,尤其是在巴拿馬城和科隆城這兩座城市之中更是如此,中國人已經是城市中最主要的居民。

在科隆港所在的利蒙灣,擠滿了來自各國的商船,現在的科隆港已經成為整個加勒比海地區最繁華的港口,經過改建之後的地峽鐵路,繁榮了這裏的貿易——當然,更為重要的是,這裏是向美國南方走私的前沿,來自各國的走私商雲集於此,向美國南方走私著其所需要的各種物資,並從南方運出中國以及歐洲所需要的棉花。

港口的繁榮同樣刺激著相關設施的發展,就在一年前,科隆灣建成了這一地區最大的船塢,長240公尺、寬32公尺的船塢,甚至可以用來修理“大東方號”——這個中國最為知名的有著“海上城市”之稱的移民船,如果它駛入科隆港的話,當然,它永遠不會駛入這座港口,在戰爭結束後,作為最大的移民船,它並沒有改變戰爭時作為運兵船的結構,而是作為移民船使用,每次航行可以運送1.5萬名移民前往北美殖民地。

至於巴拿馬,頂多也就是會停靠一些千噸左右的移民船,但這樣的移民船卻是真正的主力,80%以上的移民都是搭乘那些木殼的機帆船,離開故土來到殖民地。不過,商船的大型化、鋼鐵化是必然的趨勢,也正因如此,科隆的加勒比船塢建造的大型船塢無疑是正確的。

尤其是對於海軍來說,這座船塢是海軍在加勒比海唯一一處可以對軍艦進行維護的所在,也正因如此,作為“濱海號”戰鬥艦,這艘新銳的戰艦才會在駛離西海海軍站之後,駛入科隆港,進入加勒比船塢進行維護保養。

當軍艦進行保養的時候,隨艦的數百名官兵自然也就進入了他們的“假期”,當那些年長的水兵、軍官們在海軍站的俱樂部中享受著那些混血女郎的異域風情時,隨艦的十幾名年少的海軍生,卻好奇的打量著科隆這座城市。這是他們第一次來到所謂的海外省。

“海外省,不同的殖民地,也不同於國內各省!國內各省推行的是巡撫制,而海外省是總督制,總督負責海外省的一切軍政事務……”

行走在科隆城的科道上,在同學們說著海外省的不同時,鄧世昌則用他的眼睛打量著眼前的這座城市,在街道兩側連綿的由鋼筋混凝土制成的中式建築之間,還點綴著一些西洋式建築,甚至還有天主教堂,對於這裏的一切他是好奇的,這是他第一次離開學校,進行遠航訓練。

“世昌,你覺得,這裏和西海,還有咱們經過的那些殖民地有什麽不同?”

見鄧世昌一言不發,李德田便開口問道。

“有一天,所有的殖民地都會成為海外省的!”

鄧世昌非常肯定地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