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一章 政府之責(第2/4頁)

“耕讀傳家千年如此!商人,官員,老百姓莫不如此。”

非但台下的學生們都點了頭,如黃會玖、林治平等人無不是紛紛點頭,別人不說,就是林志平自己,當初的那個窮書生,現在也於鄉下老家置辦了幾百畝地,甚至還寫信給老家弟弟,令其多置田產。所思所想,也是耕讀傳家。

難道這錯了嗎?

“當然了,千百年來國人一貫如此,這很對呀,沒有什麽錯啊!但是大家卻忘記了一點——今時亦非往日!”

朱宜鋒笑著端起茶杯喝了一口茶,甚至特意朝林治平看了一眼,對於其於鄉下置辦田產一事,自然有所耳聞,實際上府中不少官員都是如此。革、命也好、造反也罷,從來都是一個新貴階層取代舊階層,而在中國最能體現新貴之貴的就是土地。在這個時候他們去置辦田產,倒是無可厚非,幫助自己還鼓勵他們這麽做——比如在婆羅洲,就分給了他們很多土地,所以在那裏分配給他們土地是為了讓他們去經營,為了讓他們在海外殖民中獲得利益,進而支持海外殖民。那是一種利益上的共享,是為了驅使他們成為海外殖民的支持者,而不是反對者。

至於他們在鄉間置辦田產,朱宜鋒同樣也不反對,衣錦不還鄉,如錦衣夜行。他們需要向鄉人展現自己今日的成功、地位,那就讓他們去顯擺,但是他們並不知道的是,他們正在做出一個錯誤的選擇。

“大家只看到了土地,卻忽視了一點——地需要人去種,要是沒有人去種!那這地可就不值一錢!”

朱宜鋒面帶著微笑,隨手端著茶杯,感覺著杯身的溫度。朝著席南澤看去時,見其有些詫異那微笑更是變成了冷笑。

“怎麽可能,怎麽可能會沒有人去種地。”

“就是,誰會不去種地,不種地他們又吃什麽?”

正如之前一樣,眾人無不是交頭接耳的討論著,現在他們覺得這並不現實。就他們的理解來說,確實不現實。千百年來的習慣一直如此。

“做生意的人不種地,他們又吃什麽?工人不種地,他們吃什麽?他們是用銀子買糧食!別忘了,有一兩千萬人從農村走了出來,而且以後會越來越多,在將來全國七八成的人口都在城市裏務工、生活。到時候,地主雇傭誰去種地?在座的諸位,想來亦不乏士紳家庭出身,家中良田少則數百畝,多則千畝,甚至數千畝。若是沒有了長工,那些土地誰人去種?即便是各位卷起褲腿,下了田又豈能把那些地種完?”

“轟”的一聲,原本還在說著“傻子才賣”的李培根,只覺得一聲驚雷在耳邊響起,他立即明白了漢督話裏的意思——不是沒有人種地,而是沒有足夠的人去種地。沒有人去種地,地就會荒廢,自然也就不值錢了。

土地之所以值錢是因為有人去種,若是沒有人去種,那麽土地,自然而然也就一文不值了。物以稀為貴,無論在哪個行業中都是如此。

“現在鄉下的長工、短工掙多少錢?他們到城裏務工掙多少錢?要是讓你們一個月拿出二兩銀子請一個長工,你們願意嗎?不願意?他就到城裏去幹活,他在城裏可以掙更多的錢。好啦,為了讓田地不置於擱荒,你拿二兩銀子去請個長工,今年二兩可以那麽明年呢?要知道工廠的工錢可是漲著的!到時候你怎麽辦?怎麽辦?”

看著台下那些瞠目結舌、神情恍惚,有些不知所措的人們,朱宜鋒繼續危言聳聽特意強調到。

“繼續加工錢,不加工錢沒人給你幹活。好吧,你加工錢!長工、短工的工錢給的越多,你從土地裏掙到的錢就越來越少,到時候你怎麽辦?擱荒?可能嗎?稅不用交嗎?皇糧國稅天經地義!少一文錢也不行!別人願意,本督也不會允許。到那個時候,沒有人給你種地。你還需要負擔著皇糧國稅。那個時候怎麽辦?”

看著眾人,朱宜鋒反問道,然後他就冷笑地說道。

“到時候土地對於你來說那不是財富,而是負擔!都變成負擔了,它還會值錢嗎?到時候,鄉下的土地會越來越不值錢——因為相比種田,投資工商業的營利更為豐厚,就像湖南第一絲廠,不過才幾千兩,不到一年就掙了一萬多兩,投資土地會有如此豐厚的回報嗎?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見眾人若有所思的沉思著,心知他們一時還無法適應這種理念的朱宜鋒,朝著席南林冷眼看去,他的笑容越來越冷。更多的是帶著一種嘲諷。

“富者田連阡陌……到時候那就是負擔的負!”

朱宜鋒之所以能夠如此自信的說出這些話,是因為曾經在基層的工作經驗使得他非常清楚21世紀中國農村最大的問題是農村空心化——青壯年無論男女皆出外務工,無人願意種田。以至於到了21世紀一零年代之後,困擾政府的最大問題,是那些擁有一畝三分地的農民不願意種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