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槍對著鼓:帝國主義遇上狂熱聚會(第3/3頁)

在歐洲大陸,隨著宗教改革發起的社會革新,目的不是要消滅參加慶典的人,而是慶典本身。當時歐洲政治經濟環境的主要發展,其一是專制王權的興起,接著是工業化,低下階層的人民在這兩方面都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有些人從軍,成為國王麾下大軍的一員,其他人則成為制造業大廠的工人。他們注定要接受嚴格訓練,但不一定會丟掉小命。但被殖民者的命運就不同了,歐洲人在世界各地毫不掩飾地進行大屠殺。美國作家湯姆·恩格爾哈特(Tom Engelhardt)寫道:“那是一股單一的沖動,延續了數個世紀,打算要毀滅整個星球。”[28]相較於歐洲的工人,南美洲、加勒比海等殖民地的奴隸只能做到死,接著再換另一批人上來頂替。在某些情況下,殖民者與征服者甚至不屑用原住民當勞工,舉例來說,在大洋洲和美國西部,“文明”的程度取決於他們消滅了多少原住民。英國作家馬克·卡克(Mark Cock-er)在最近出版的書中提到,四百年以來,在歐洲帝國主義肆虐下,估計有五千萬人喪生,相較於二十世紀各個種族滅絕的慘劇,這是很驚人的數字。[29]

在這樣的脈絡下,到哪裏都跟著征服者的傳教士,便以一種自以為高貴又善良的姿態出現。他們相信原住民的靈魂需要救贖,也就是間接承認對方也是人類。有的英國傳教士反對人口交易,也有人更直接反對奴隸制。大洋洲的傳教士會抗議殖民者強暴與屠殺原住民。南美洲的殖民當局認為傳教士會太過保護改信基督的印第安人,因而在十八世紀後期把傳教士都驅逐出境。傳教士認為,世俗政權有時和教會唱反調(尤其是針對美國的黑奴),是深怕奴隸會記得基督的教誨,相信人人都可得到拯救。十八世紀中期教會復興之前,北美許多蓄奴者強烈反對奴隸改信基督教,如果奴隸去參加禮拜或私下禱告,就會被鞭打。[30]奴隸主甚至只讓奴隸相信“改編”過的教義,如同這份為北美奴隸制作的教義問答:

問:上帝為何造你?

答:耕作。

問:“不可奸淫”的意思是什麽?

答:服侍我們天上的父,地上的主人,服從我們的工頭,不偷任何東西。[31]

另一方面,世俗政權不努力阻止異教徒的團體儀式,傳教士也會生氣。在牙買加與巴西,蓄奴者允許奴隸晚上在空地跳舞,滿足他們的需求,讓他們盡情從事“猥褻行為”,好讓他們繁衍。[32]在印度,英國殖民者一開始不讓傳教士入境,怕傳教士會對付印度教,以至於威脅到社會穩定與帝國的利益。[33]

但是,綜觀殖民主義在全球各地造成的影響,令人意外的是,殖民者和傳教士的作為毫無二致,前者剝削各地的人民、土地、資源,後者“只有”摧毀他們的文化。[34]某位英國傳教人士主張:“帝國主義與宗教脫不了關系。我們需要包含基督教義的帝國主義和商業精神。我們也需要強調擴張、重視經濟的基督教。”[35]蓄奴者和殖民當局或許根本不在乎奴隸崇拜哪一個神,他們擔心的是這些儀式所引發與代表的集體力量。可馬洛夫寫道:“歐洲人極為討厭的舞蹈儀式,不只是因為它們所包含的情色意味,還有當中呈現的團體活力。”這種活力會直接挑戰白人剝削者的地位。[36]雖然傳教士並不關心同胞的利益,但部落儀式所蘊含的團結力量,也讓他們體會到剝削者有多驚慌。倫敦傳道會(London Missionary Society)的約翰·麥肯齊(John Mackenzie)到南非傳教時,充滿熱情地寫道:“我要努力削弱部落成員之間的凝聚力,注入清新、振奮人心又健全的競爭精神。”[37](傳教士與殖民者的關系很復雜,往往處於敵對狀態,詳見Elizabeth El-bourne,Word Made Flesh:Christianity,Modernity,and Cultural Colonial-ism in the Work of Jean and John Comaroff,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108(2),April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