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智虎侯(第3/4頁)

細算起來,潼關之戰中,曹操的性命被許褚解救了四次之多。第一次,是曹操在岸上玩兒淡定,不是許褚架起他就往船上奔,命就沒了。第二次,上了渡船,馬超騎兵趕到,箭如雨下,不是許褚急中生智,舉起硬質馬鞍為他遮擋,命也沒了。第三次,船老大被射死,渡船沿著河邊漂流,對方騎兵在岸上追擊,不是許褚去掌舵轉向北岸,命也沒了。第四次,馬超要在碰面時搞突然襲擊,不是許褚跟得緊,命也沒了。一場大戰,竟然救了當家人的四次命,這在三國的軍事史上,堪稱絕無僅有。再加上此前擒殺徐他的那一次,總共就有五次之多。因此,戰後慶功,曹操特別提升他為武衛中郎將。中郎將是當時武將中的一類,比此前許褚擔任的校尉,級別要高。武衛這個名號,此前還沒有,是從許褚開的頭。曹操的意思,就是勉勵許褚:要用你的超級武勇,來保衛我曹操。從此,武衛中郎將,後來又升格為武衛將軍,就成為曹魏君主衛士長的專門職務名稱。

許褚的威猛、敬業,我們已經充分領略到了。如果從人性的角度去觀察,他還有什麽樣的可貴品質,能夠給後世有益的啟示呢?

後世對許褚的印象,基本上就是一個力大無窮的威猛先生,腰板兒粗,肌肉塊兒粗,性格同樣也粗,由外到內都是粗線條的角色。這也難怪,人的外貌同他的性格,往往是對應的:外貌五大三粗的威猛先生,往往性格豪放,舉止張揚,說話很沖。所以我們的文學藝術作品,也會這樣來塑造人物形象——大塊頭漢子,進了酒店把桌子猛然一拍,高叫一聲:“拿酒來!”其實,不僅後世的人們對許褚有誤解,就是在當時曹操的軍隊中,也有人對他的真實秉性並不了解。他們因為許褚力大如虎,但是話語又特別少,很木訥,似乎有點癡呆,所以送他一個外號,叫做“虎癡”。當然在潼關的馬超,當面不好這樣叫他,所以尊稱他為“虎侯”。結果這一尊稱從此流傳天下,以至於人們還以為這是許褚的真實姓名,姓虎,名侯。你會問了,有姓虎的嗎?說句題外話,這世上還真有姓虎的,而且在我們四川,姓虎的虎,往往不讀成虎字的音,而會讀成“貓(māo)”字的音,有趣吧?

那麽許褚內在的秉性,真是這樣的嗎?其實,完全不是這樣。請看《三國志》卷十八《許褚傳》中,對他的档案記錄:“性謹慎奉法,質重少言。”雖然只有簡短的九個字,但是很值得琢磨一番。

史文列舉許褚的秉性,具體有四點:非常謹慎,奉公守法,質樸穩重,話語很少。看來他的性格,屬於內斂、沉穩、低調的精細型,與他的外貌形成極大的反差,對於後世人們的印象來說,這就真有點令人大跌眼鏡了。

有沒有具體的例子呢?有的,史書上記錄了一個非常典型的故事,能夠把上面許褚人性上的四個特點,全部展現出來。建安二十一年(216),曹操高升為魏王之後,在南方鎮守的大將曹仁,回到後方來朝拜祝賀。這曹仁是曹操的堂弟,關系很親近,身份很貴重,深受曹操信任,特別派他擔任荊州戰區的總指揮官,對付南邊的關羽。在姓曹的宗族將領中,他的地位高居第一。這一天,曹仁來見曹操,曹操在內室裏面還沒有出來。曹仁看到在殿堂門外執勤的許褚,就邀請許褚,兩個人一起到旁邊的休息室裏面談話。當時曹仁的軍職,是征南將軍,比許褚要高好幾級,又掌控軍權,還是曹操的宗族近親,所以在外人看來,他的邀請屬於屈尊,是非常看得起許褚的表示。但是,許褚的反應怎樣呢?他只簡短回答了三個字:“王將出。”魏王就要出來了。說完便轉頭進入殿堂。曹仁哪裏受過這種冷遇?心中非常不愉快。有人就責怪許褚說:“征南將軍是宗族重臣,特別屈尊請你交談,你怎麽能斷然推辭呢?”許褚的回答依然簡短,卻很值得琢磨:“他雖然關系親近地位貴重,總歸還是在外邊保衛國家的大將。而我許褚屬於內臣,在公眾場合同他交談就夠了,兩個人私下進入休息室裏面去談什麽呢!”後來曹操聽到他的回答,就更加看重和喜歡他了。

曹操更加看重和喜歡他的原因是什麽?“三國探客”告訴你。

原來,當時在君主身邊的侍從官員,叫做內臣;而在遠方戰區統領軍隊的將領,稱為外藩,即外邊的屏障。參與機密的內臣,如果與手握兵權的外藩,相互串通,內外勾結,就會對君主構成巨大的威脅。因此,內臣與外藩發生關系,被視為官場的一大禁忌。而曹操的規矩更為嚴厲,就連內臣與封為諸侯的自己兒子們交往密切,也是大罪一樁。著名的楊修,是他身邊的主要幕僚,後來被他處死。主要罪名之一,就是“交關諸侯”,指他與自己的兒子曹植交往關聯,事見《三國志》卷十九《曹植傳》裴松之注引《典略》。明白了這樣的時代政治背景,再來看許褚的人性品質,就會有深刻的感受。他之所以拒絕與曹仁進入內室私下談話,是因為他很清楚曹操的規矩和紅線,而且非常自覺地去遵守規矩,遠離紅線,四個人性特點中的前三個,非常謹慎,奉公守法,質樸穩重,就都充分展現出來。至於話語很少,三個字的回答“王將出”還不夠少嗎?要知道,在君主身邊的內臣,了解的機密太多,如果不好好管住自己的嘴巴,有你的好果子吃。可見許褚話語很少,根本還在於他非常謹慎和奉公守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