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鏖戰荊州(第2/4頁)

吃人嘴軟的鄧玄之,遵命連夜進城,搖動三寸不爛之舌,說動郝普。郝普最擔心老母親跟著自己死於非命,所以同意開門投降。呂蒙的部隊迅速開進城中,零陵郡就這樣被輕松拿下了。

旭日東升,湘江北流。呂蒙留下一部分軍隊駐守零陵,然後拉著郝普的手,一同下船開拔,啟程奔赴益陽增援魯肅。他與郝普一邊交談,一邊取出孫權送來的緊急文書,大聲笑著遞給郝普過目。郝普這才知道,劉備已經親自趕到公安,而關羽的三萬精兵也已抵達北面不遠的益陽,自己完全上當受騙了。史書上說他當時“慚恨入地”,也就是羞慚悔恨得直想鉆到地縫中去。

做成功一件事,成本最低,效果最好,那就是“巧”。此番呂蒙兵不血刃就取得長沙三郡,完全達到了《孫子兵法》不戰而屈人之兵的境界,充分展示出他以智謀為先的獨特用兵風格,也不枉他當初讀書充電的發憤和努力了。

呂蒙星夜兼程,趕往益陽。他的兩萬主力,加上魯肅的一萬精兵,與關羽的三萬兵馬勢均力敵。眼看一場血肉橫飛的雙雄對決,就要在益陽上演。但是出人意料的是,氣勢洶洶的兩家並沒打起來,還握手言和了。為何會這樣?答案是有人來攪局,而攪局的不是別人,就是雙方共同的老對手曹操。

原來,這一年的曹操,也想攻占益州。七月間,他親自統領大軍,翻越秦嶺,殺進益州北部的漢中郡(治所在今陜西省漢中市)。盤踞在漢中的五鬥米道頭領張魯,倉皇向南逃跑。曹操攻占漢中之後,劉備兵力空虛的益州主體部分,立即面臨被曹操一口吞吃的危險局面。迫不得已,劉備只好拋出橄欖枝,請求馬上結束戰爭狀態,和平解決,以便盡快回身,保護自己核心利益所在的益州。

孫權會同意停戰嗎?如此重大的決策,孫權當然會與正在前線的兩位軍界巨頭商量。一貫主張聯劉抗曹的魯肅,肯定會說同意。那麽力主吞劉抗曹的呂蒙,會說不嗎?回答是非也。從“巧取三郡”可以看出,呂蒙用兵的特色,一是以智謀為先,前面已經說到。還有同樣重要的一點,就是遵循“出其不意,攻其無備”的兵法原則,以突然攻擊為法寶。現今的形勢,對方五萬精銳主力已經集結在益陽,做好了戰鬥準備,發動突然攻擊的條件完全不存在。要打,只能打成勢均力敵的消耗戰和持久戰。萬一曹操又揮兵轉向孫吳的腹地江東,到時候陷入兩面受敵的,就該是江東的孫權了。因此,謀略非凡的呂蒙,回答也是同意。而孫權本人,也有非凡的眼光,當然同意兩位主將的選擇。於是,雙方停戰不打了。

接著,諸葛瑾再度受命充當特使,與對方談判,最後雙方重新確定盟友關系,並且議定,以湘水為界,重新分割荊州的地盤:湘水以東的長沙、江夏、桂陽三郡,歸孫權;湘水以西的南郡、零陵、武陵三郡,歸劉備。這一條約的實質,是孫權索取了長沙、桂陽兩個郡作為賠償,而劉備則要回了已經丟掉的零陵郡。孫權在交還零陵郡的同時,也將郝普等三郡的官員及其家屬一並放了回去。

“巧取三郡”的暖場戲碼到此謝幕了,下面我們再來欣賞主體戲碼“奇襲荊州”。

孫劉兩家停戰簽約之後,恩怨情仇並未完全勾銷。因為上一節講過,兩家沖突的根源有二,即歷史的舊賬、現實的威脅。如今歷史的舊賬雖然大體了結,但是現實的威脅依然存在,因為分界的湘水,比不上天塹長江,依然不是較為穩定的疆域分界線。事實上,就呂蒙而言,演出這出戲碼的動機,不僅在於政治上的索賠,更在於軍事上的意圖:一是測試關羽守軍的真實戰鬥力,二是觀察對方的沿江布防。孫吳的主帥,從周瑜到呂蒙再到陸遜,用兵有一個共性,就是正式大戰開打之前,往往要先打一場測試戰,試探對方的本事究竟如何。測試的結果,是關羽的守軍並不可怕,長江一線的布防也被摸得一清二楚。呂蒙心中有了底,便開始準備走下一步好棋。

俗話說“好事多磨”,呂蒙的好戲也多磨。就在他加緊準備登場演出時,孫權的戲癮倒先發了,要上場露一手。好在孫權的戲碼,與後來呂蒙的正式演出大有關系,可以說是在為呂蒙先做鋪墊,所以我們應當看,而且好好看。鋪墊性表演有兩段:第一段叫“逃命”,第二段叫“變臉”。先請看“逃命”。

建安二十年(215)八月,也就是重新分割荊州之後不久,孫權決定利用曹操在西方漢中鏖戰的良機,在東面的淮南大撈一把,也給曹孟德來一個兩面夾攻。於是,他動員創紀錄的十萬人馬,親自擔任前線總指揮,從長江進入北岸的濡須水(今安徽省含山縣西南的裕溪河北段),北上進入巢湖,再經巢湖北口的淝水,圍攻淝水岸邊曹軍的淮南重鎮合肥(今安徽省合肥市)。曹軍三員名將張遼、李典、樂進,率領七千精銳堅守城池,面對十倍以上的強敵毫無懼色。孫權連續猛攻十多天,未能得手,決定撤軍。不料正在逍遙津上安排撤軍之時,虎將張遼統領騎兵,飛一般地殺到眼前。要不是呂蒙與淩統、甘寧、賀齊等將領拼死奮戰,孫權鞭打駿馬飛快逃命,就會成為張遼的刀下之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