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皇帝替代品(第3/4頁)

李綱也是這麽想的,眼看著這麽強大的力量唾手可得,何樂而不為呢?這簡直是新興的建炎集團的天大福音。什麽都不要在乎,哪怕知道所謂的趙榛是燕人趙恭假扮的,也要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實力第一,馬上派人接收!

於是,他第一時間派出了張所、傅亮。做完之後,他長籲了一口氣,覺得復興有望,民族將興。他本人做了件很好的事,對得起首相這個職務了。

卻不知,他的政治生涯馬上就要謝幕了。

世上有種人,能力高,品德好,怎麽看都一定會成功,肯定永遠輝煌、永遠燦爛,但是結果往往很淒涼,他們壯志難酬,窮困潦倒,自身難保。

之所以這樣,可以歸納成六個字——明於事,暗於理。只懂得做事,不懂得做人。

李綱就是這樣。上面接收民兵的事怎麽看怎麽有利,可是整個建炎集團上層全都強烈反對。黃、汪兩大巨頭出面,說招撫司成立之後,兩河境內的“盜賊”更加猖獗,不如撤銷這個部門。

盜賊……這個詞才是關鍵。

李綱、宗澤、張所,老百姓覺得他們是民兵、是自己人,可在建炎集團看來,除了官軍本身,其余的都是不安定因素。尤其是五馬山的幾十萬人,讓趙構怎麽敢接近?還以“信王”為首領。在民兵看來,大家都姓趙,直接變一家,從開始就很融洽嘛。

可在趙構的心裏,姓趙的人是他最煩的!

在他的一生中,他用了全部的智慧才保證了自己身邊沒有任何一個有直系血緣關系的趙姓男人出現。比如前面提過的兩個想趁亂稱帝的趙姓人,都被趙構處理了。太祖趙匡胤的子嗣趙子崧被貶黜,永世不得翻身;太宗趙光義的宗室趙叔向被勒令交出兵權之後,就被劉光世捕殺。

可惜李綱就是看不透這一點,他據理力爭,一定要收編民兵,和黃潛善吵,和汪伯彥吵,向趙構不斷地進言。結果,張所、傅亮被撤職,他本人收到了言官的彈劾信。

張浚總結出李綱的十多條罪狀,注意,是罪狀,彈劾他下台。

號稱帝國未來最正義、最堅定、最大無畏的人,居然投靠了著名的懦弱黨,彈劾當時最正義、最堅定、最大無畏的人,才起家的。

趙構挽留李綱,同時罷免張所、傅亮,尤其將張所發配到嶺南。不久,張所就病死了。李綱看清了形勢,終於主動辭職。

趙構再次挽留李綱,可隨後的罷相制裏卻寫著“李綱以個人喜怒為標準,分辨是非、賞罰失當;以國家利益為代價,樹立自己的形象”等考語。

不久之後,李綱被再三罷黜,最遠一次竟然被流放到海南島。而伴隨著這些罷黜的是一系列誅心的字句,如“朋奸罔上,欺世盜名”,李綱成了被孔夫子所殺的少正卯一樣的奸邪。

很慘很郁悶是嗎?相信連李綱自己都搞不懂,為什麽一心為國,會這樣悲劇收場?很多年以後,趙構的地位穩定了,年紀也很大了,開始喜歡回憶了,他才說出了一句心裏話:

“李綱孩視朕!”

李綱把本皇帝當一個孩子看待!這裏面透著一股怨氣,非常準確地影射出當年趙構的感受。

說實話,這真的是李綱的問題。在他的心裏,他要做的是建立一個強大的國家,卻忘了自己的職責是替皇帝建立一個強大的國家。他以為好的,就真的是好的嗎?適合絕大多數人的,就會適合高高在上的那個人嗎?

趙構本來是為了清靜、自由和尊嚴才罷免李綱的,沒想到剛剛罷免他,這幾樣東西又丟了一次。有人突然找上門來質問他。

為什麽要罷免李綱?

趙構暴怒,他真沒想到,自己都當上皇帝了,居然還有人沒完沒了地找他麻煩。李綱、宗澤等人也就算了,畢竟是國家的棟梁、老臣,無論是功勞還是資歷,都達到了可以擺架子訓人的地步,可這幾個人算什麽呢?

居然是平民。

不過很不一般,事實上,他們之所以能在這個時候出現在應天府裏,是因為他們是趙構前些天特意下旨召來的。這兩個人的名望實在太大,是東京保衛戰中的學生運動領袖——陳東、歐陽澈。這兩個人此時堪稱名滿天下,是仁人志士的代表。毫不誇張地說,他們的言論瞬間會傳遍天下,進而形成輿論,其新聞力量比宋朝官方強多了。

正是這一點讓趙構頭暈,他捧著陳東、歐陽澈寫的奏章,都快氣瘋了。陳東說,李綱不可罷免,黃潛善、汪伯彥不可任用,趙構應該親征,接回徽、欽二帝。

這幾條好不好?趙構能不能做?值得玩味吧。這還只是開始,如果說這些讓趙構為難,但又不得不贊成、不得不解釋的話,那麽陳東下面說的話就讓他忍無可忍、急火攻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