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欽宗式沉淪(第4/6頁)

危險過後,趙桓看著這位首相,舉起手又放下,放下又實在不甘心,最後實在沒忍住,才決定罷他的官。李邦彥被外放,出知鄧州,去做地方官。他走了,精神還在,出於慣例,宋朝官方向他咨詢,誰來繼承你的職務呢?

李邦彥回答:唐恪。

唐恪,字欽叟,余杭錢塘(今浙江杭州)人。進士出身,官場資歷全面。看官職,他由低到高幾乎全做到,中間還到西南邊疆剿過匪,很成功,因此升官。他的故事很多,他的心靈很扭曲,他做出來的事比李邦彥等人還要另類。

很快,他就會成為歷史舞台上一顆耀眼的明星。

李邦彥走了,趙桓還是覺得不到位,還是有事。這回他看向了李綱、種師道。這兩個人怎樣定性,怎樣使用,或者說,還能不能使用呢?

從能力上講……嗯,非常遺憾,在趙桓的角度來看,根本分不出。無論是李綱還是種師道,他們說的那些計策了、戰術了,好壞成敗根本都是紙上談兵,實踐上沒結果嘛。

哪怕是被種種意外原因攪亂了,但也一樣是沒經過驗證。

經過驗證的只有一點,他們是開封城裏暴民們的偶像,上一次的民變是因為他們才爆發的!僅此一點,就使趙桓坐立不安。這一點都不誇張,想想看,趙桓想逃難,李綱硬生生鼓動軍人反對;趙桓想議和,開封市民以李綱為原因暴動。

無論是誰,也不能把這樣的臣子留在身邊!

這話趙桓不方便說,自然有代勞的人。宰執耿南仲、左司諫陳公輔出頭,指責李綱“結士民伏闕”,李綱立即懂了,按規矩辦事,宋朝的宰執必須十全十美,只要有人指責,必須第一時間自動走人。

這樣才是一個懂廉恥的人。

李綱一連寫了十多份辭職報告,都沒被批準,皇帝親筆寫聖旨告訴他,當此國事危急,你要發揮強項,把國防搞起來。李綱感動,充滿了幹勁,這是他最想做的事啊!他精心籌劃,寫出了《禦敵八事》,裏邊不僅有應急,更有長治久安的辦法。

交上去之後輪到了趙桓郁悶,這人真呆,連官方語言都聽不清楚,發揮強項、國防嘛,明擺著讓你去前線!你要是正常辭職的話,還是文官系統裏,再派出去就於理不合了。現在可好,非得讓人把事挑明了,多沒風度。

宋朝任命李綱為河東、河北宣撫使,全權負責北方防務。

好,終於把軍權交給了李綱,他可以自由行動全情發揮了!但是,稍等……宣撫司制下只有一萬多名士兵,邊疆各重鎮的將官士卒們保持原有的上下級系統不變,和李綱沒半點關系。

也就是說,李綱帶著少量的非親信部隊,站在邊防的第一線,等著金軍部隊的再一次入侵。

相比之下,這已經很不錯了,參照種師道,會發現趙桓很善良仁慈。一個月之前,種師道以七十歲高齡在深冬季節裏,從西北率軍勤王,不管實際起了多大的作用,光是這份苦勞,就應該得到尊重。如果為了以後勤王軍隊的積極性,宋朝更應該把他樹立成典型,讓他閃閃發光,讓他光芒萬丈。

可趙桓的決定是,任命種師道為太一宮使。前面說過,這是個閑職,一般來說,被貶職貶到一無所有時,官方才會賞給這種頭銜。

勤王難道有罪嗎?

有人看不下去了,禦史台長官許翰出面斡旋,趙桓才收回成命,加封種師道為檢校太師,進階太尉,實際的職務和李綱一樣,是河北、河東的宣撫使,駐紮在滑州。

至於兵,一個也沒有。

以上種種,很像是卸磨殺驢,那麽是趙桓忘記了危機嗎?不,相反,他拋棄了主戰派的代表之後,變得空前的主戰,做的事比李綱們激進多了。

先是後悔。

金軍退走之後,他大腦恢復了正常,立即覺得北方三鎮割讓錯了。怎麽辦,金軍拿著宋廷的官方文件去接收了,那邊要是一聲遵旨,趙桓哭都來不及!

而現在就算快馬加鞭去傳旨,就算能跑得過全騎兵的金軍,也沒法穿透重圍,把信送進城去。北方三鎮,太原、河間、中山從前一年的年底十二月起,就一直被圍困著。

焦心如焚中,趙桓等來了好消息。金軍真的帶著接收詔書去了,可是被三鎮的軍方當成了騙子,他們的態度很明確,留辮子的男人一個都不許進城!

詔書失效,趙桓長出了一口氣,緊接著想到了問題的實質。三鎮被圍,從長遠上看是一定會被攻破的,甚至就算一直能堅守住,情況也會越來越糟,試問周邊區域全部淪陷,只有孤零零的三座主城在,能起到什麽作用?想要挽回這一切,除非立即派援軍。

趙桓命令從西北防線上調西軍參戰,他點名要種、姚兩姓將官出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