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靖康(第3/8頁)

百日之後,金軍逼近,舉國慌張,冠蓋滿京華,全都成了縮頭烏龜,沒一個能提出起碼的對策來。整個民族的上層建築全體爛透了,當此時,不必是一個有能力有抱負的中國人,只需要是個有脾氣的中國人,應該怎麽做呢?

李綱選了個最直接最徹底最大逆不道的方法,要趙佶徹底下台,給好人騰地方。可是他的官太小了,聲音根本達不到上層,所以他找到了吳敏。吳敏的官也不大,但兼職侍讀,和趙佶走得非常近。

力挺趙桓上台,給宋朝換一個最高領導人,這是李綱能想到的最好辦法了。客觀地講,在這一點上,金軍幫了他的大忙,要不然趙佶肯定至死不放權,最多只給趙桓一個監國的名分。

那樣的話,啥事也不頂。

趙桓緊急召見了李綱,向他咨詢這時的國策。李綱很清醒,他非常明白地告訴新皇帝,金軍來犯,不外乎五個目的。

一,上尊號;二,歸還叛逃的金人;三,增加歲幣;四,犒軍;五,割讓土地。

這五點裏,尊號可以給到之前遼國的程度,也就是稱“兄”;金人可以歸還,而且不要藏私自找麻煩;歲幣已經加倍,況且金軍把燕雲重新收回了,沒理由再增加;犒軍是題中之意,得給,但要有限度;至於土地,尺寸不予外人!

趙桓很興奮,看年齡,他這時是二十六歲,沒經過大事,平時活得還窩囊,基本上沒有自己的主見,屬於一捧就高興,高興能上房;一嚇就倒塌,塌了扶不起的狀態。這時,他興奮,覺得李綱是上天賜給他渡過難關的人,立即就給了他新的頭銜。

兵部侍郎,馬上就職,去研究開封的城防問題。

李綱卻高興不起來。他是有職位了,卻沒有實權,更沒有威望。在這個時刻,一個突然冒升起來的小官,在一個仍然由蛀蟲、懦夫、奸賊組成的政府裏能起什麽作用呢?

誰會聽他的話?

關鍵時刻,一群本來與體制無關,與政治無關的年輕人站了出來。他們給了李綱,給了新政府最大的幫助。毫不誇張地說,沒有這些人,就沒有之後李綱的成績,甚至趙桓也坐不穩這個突然間硬塞過來的皇位。

太學的學生們。

太學,是宋朝官方開辦的最高學府,相當於今天的清華、北大與中央黨校的結合體。它是為了官場準備後備力量而存在的。在這個性質上可以看出,它的學員們必須緊跟著宋朝官方的腳步,一切行為以最高當局的利益為準繩。

歸納成一句話,就是官場的下屬,是當局,也就是蔡京、童貫等人的尾隨者。但是這時,他們走出了學校,自發集會遊行,要求國家嚴厲懲辦禍國殃民的六賊!

他們的領袖名叫陳東。

陳東,字少陽,鎮江丹陽人。生於公元1086年,家族往上數五代,都是傳統的儒生。他自己在這方面做得更到位,看年歲,這時他已經三十九歲,比李綱只小三歲,還是一個太學生。

不是他不好學,更不是他成績差,而是他天生就不是個官胚子。陳東成名極早,灑脫不拘,在知識學者界很有名望,結果每一次聚會上,他都成了太陽。

他把蔡京、童貫一夥人的罪惡掛在嘴上,到處宣揚,煽動彈劾,他這麽搞,誰敢往他身邊坐呢?結果,太陽越來越亮,他的出路越來越窄,臨近不惑之年,仍然在學校裏當學生。

當此舉國大難臨頭時,陳東的頭腦非常清醒,在宏觀角度上去看,目前的局勢是用導致腐敗的政府去挽救腐敗到爛的國家,這純粹是找死,沒有一點點成功的可能!

體制內全爛掉,只能用體制之外的力量去解決。用什麽呢,環顧周圍,他只看見了自己的同學,和他一樣的充滿了志氣、尊嚴、良知的學生們。

他號召大家走上街頭遊行示威,目的是讓新皇帝看看自己寫的時事分析。在他的筆下,宋朝之所以淪落到如今地步,是因為:“……今日之事,蔡京壞亂於前,梁師成陰謀於後,李彥結怨於西北,朱勔結怨於東南,王黼、童貫結怨於遼、金,創開邊隙。宣誅六賊,傳首四方,以謝天下。”

這篇文字非常有名,宋朝六賊之說,就從這裏開始。這次的學生運動在宋史裏的意義非常重大,有公論,它改變了宋朝的歷史。

可惜的是,歷史並沒有給陳東和他的同學們以應得的榮譽,每一代的宋史研究者,在說到這一幕時,都只是極力贊嘆了陳東的膽氣。

六賊為禍近二十年,天下誰都看在眼裏,居然是由一個白衣學生提出來,這是多麽的熱血,多麽的忠誠!是的,陳東和他的同學們的確是非常難得,非常了不起。但這並不是這件事的全部。

這篇文字落在不同人的眼裏,效果絕對是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