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海上之盟(第4/5頁)

這人對趙良嗣說,這三州可不在燕京路內,除非你翻五代十國的黃歷,不然怎樣都攪不到一起。趙良嗣的頭低了下去,他知道,到底線了。

接下來談的是錢。

禦筆上說,可以把每年給遼國的錢轉賬給金國,那麽就是每年五十萬兩白銀。可趙良嗣提出,每年三十萬兩吧。

對此,阿骨打一笑,他沒用手下人支招,自己說了句話:“你們每年給遼國人錢時,燕雲十六州都是遼國人占著;現在我給你們城了,為什麽錢反而少了?”

趙良嗣無言以對,他懷疑對面坐著的真是只懂舞刀弄槍殺人放火的野人嗎?社會真是大熔爐,在造反的過程中,野人都脫胎換骨了。

自此,宋、金兩方把土地和錢都談出了結果,最後的問題凝結到出兵。怎樣出兵非常講究,誰先動了,誰先殺到了哪兒,會造成現實中哪座城被奪下來。萬一要是占了不該占的,比如宋朝把易州西北的紫金關、昌平縣西邊的居庸關、順州北邊的古北口、景州東北的松亭關,尤其是平州東邊的榆關,也就是山海關都搶到手,那麽金軍就算想翻臉動手,也沒了進關的路。

有高慶裔這類的遼國通在現場,趙良嗣想打馬虎眼也難。最後雙方約定,金軍自平地松林(內蒙古克什麽克騰旗一帶,南到河北圍場縣以北,東至內蒙古紮魯特旗界)趨古北口(北京市密雲縣東北);宋軍自雄州(河北雄縣)趨白溝(河北新城縣東北白溝河)。

至於動手的時間,視形勢發展另行敲定。

趙良嗣帶著一肚子的郁悶回國了,這次出使,他受了很大的刺激。第一是金軍的戰鬥力,實在是太強悍了,眼睜睜地看著遼上京一天就陷落,讓他實在是心裏發抖;第二,沒想到女真人的頭腦也非常精明,他盡力爭取,也只是把遼西京納入合約,還是有條件限制的。

這些,都是要對皇帝、宰相仔細匯報的,計劃要跟著形勢走了,原先以為是火中取栗,哪怕有些風險,可機遇不容錯過。現在看來很像是與虎謀皮,搞不好會引火燒身!

回國後,趙良嗣把各項發現仔細報告,皇帝、宰相也聽得非常認真。如他所願,趙佶、蔡京等人都急了,他們一陣懊惱追悔莫及,十萬火急派人再次渡海,跟女真人打商量——老兄我寫錯了,不是燕京所屬,是整個燕雲十六州啊!

趙良嗣差點背過氣去,這幾個貨根本就沒把他的警告放在心裏,著急的是好處談丟了,沒占著大便宜……

面對宋朝的出爾反爾,阿骨打沒客氣,回答得硬邦邦的——要十六州沒有,遼西京也不給了,你們胃口越來越大,再這麽搞,合同作廢。

到這一步,趙佶等人才泄氣,唉,這幫野人啥也不懂,對漢族的皇帝怎麽能這樣粗暴呢,應該有求必應百依百順才對嘛。真是不知禮儀不開化,連燒火都不配的榆木疙瘩。

好吧,只能走一步看一步,先把燕京路六州拿到手裏再說了。

貪小便宜吃大虧,丟了到手的遼西京之後,兩國的合同終於簽訂。第二年公元1121年的五月份,金國的使者渡海到了宋朝,這一次是商量什麽時候出兵了。可是不知為什麽,這一次宋朝變得猶豫、模糊,金使什麽都問不出來,一連等了三個月,沒敲定任何實事。

金使氣得沒辦法,只好郁悶回國。他終於認同了首領說過的一句話——見鬼的漢人總出幺蛾子,純樸的女真人實在不適應!

其實,這次他冤枉宋朝了。

宋朝的南方在七個月前,也就是公元1120年的十月初九日,爆發了方臘起義。關於這次起義,幾乎每個中國人都能說出個一二三來。比如江南徭役過重,剝削太狠,宋朝當局只管玩樂,不理朝政,整天只想著花石綱,等等,這些都沒錯。更詳細些的,會把責任確認在幾個特殊的人身上。

比如趙佶、蔡京、童貫、梁師成,還有王黼、李彥、朱勔。

這七個人裏的前四位已經是老熟人了,後面的三個比較生,這時他們終於出場了,宋史裏鼎鼎大名的“六賊”聚在了一起。

這六個人一般來說,是相提並論的,好像他們對歷史進程的作用也相差無幾。這不對,某天我坐在陽台上出神,偶然間靈機一動,分出了他們的不同之處。

蔡京、童貫、梁師成,這三個人是自主創業的第一代,他們白手起家,在陰謀陷阱槍林彈雨裏殺出一條血路,踩著無數的競爭者,爬到了帝國最高的巔峰地位。

他們的特點是聰明、理智、知道深淺。沒有最基礎的這三樣,他們早就成了別人的墊腳石,變成一個個“杯具”了。

這三個特點也決定了他們的危害性。哪怕他們再能折騰,也有個底線,他們懂什麽是做得的,什麽是做不得的,他們明白帝國是一條船,如果不顧一切地亂搞,會把他們一起帶進旋渦,大家都淹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