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海上之盟(第3/5頁)

一路上勢如破竹,金軍毫無停頓,像急行軍一樣掠過遼國的州縣,趙良嗣親眼目睹了女真人摧枯拉朽的攻擊力。他驚訝,他隱約地開始後悔,這種戰鬥力遠遠地超出了他的想象,哪怕他當初預料到了遼國必將在女真人手裏滅亡,也沒料到女真人強到了這種地步!

遼亡,宋將怎樣……

他正想著,更加驚人的一幕出現。完顏阿骨打終於肯見他了,他們在遼上京的城下相見,阿骨打只對他說了一句話:“我很忙,你先等等,我攻下遼上京就和你談。”

金軍當天就破攻了遼國的上京!

這是趙良嗣永生難忘的一天,遼國的上京,規模、防禦、人口、軍兵都能排進前十位的遼國名城上京城,居然連一天都沒能堅持,就被女真人的洪水淹沒了。他分不清這是奇跡,還是噩夢。

但他想到了要沉住氣,要他觀戰,這何嘗不是一種示威,他馬上就要上談判桌了,價錢要怎樣講,還敢不敢講,或許這才是女真人的本意。

趙良嗣是一個有爭議的人,在《宋史》裏,他的名字出現在“奸臣”系裏,和蔡京兄弟、黃潛善、汪伯彥、秦檜、丁大全、賈似道等超級奸邪並列,可以說是個頂尖的壞人了。但是一直有人為他鳴冤,說只有宋朝對不起他,他無論何時何地做什麽,都是全心全意地為宋朝著想。

他是一個忠義雙全心懷故國的好人。

到底哪個是真的,讓事實說話,看他在歷史中的每一言、每一行。

走上談判桌,趙良嗣的第一句話讓完顏阿骨打再次滿臉的黑線,“事實上,我沒帶來國書……但是,這仍然是為了友誼和尊重。”

阿骨打仰天長嘯,見鬼,為什麽漢人總玩這一套?!

趙良嗣帶來的是禦筆,這在層次上比國書更動人,因為這不是官員起草的,而是宋朝的皇帝趙佶親自構思,親筆所寫。

禦筆這樣寫:“據燕京並所管州城,元是漢地,若許復舊,將自來與契丹銀絹轉交,可往計議。雖無國信,諒不妄言。”

這裏邊有兩個要點:第一,燕京並所管州城,這是個範圍,談的就是這些土地;第二,錢。趙佶說,如果女真人答應,那麽把以前每年給遼國的錢,交給女真人。

這是趙佶的命令,趙良嗣卻不想照辦。他覺得自己應該為宋朝爭到更多的利益,付出的,卻最好是盡量小的代價。

第一步,談土地。要談之前,趙良嗣看到禦筆時,他的心就涼了。禦筆不是拿到手就能看的,裏邊寫了什麽,是最高機密,當他知道時已經晚了。

“燕京並所管州城”,這幾個字是個天大的誤區。從字面上講,燕雲十六州,當然是以燕京為主,它所管轄的州城,當然就是燕雲十六州的全部嘍。

錯了,錯得離譜,錯得幼稚,錯得想當然。

燕雲十六州在漢人手裏時,它們是一體的,到了遼國的手裏,一百七十多年來行政區域不斷劃分,平、營、灤三州已經單獨組成了平州路,燕京所管轄的只有檀、順、景、薊、涿、易六州,十六州只得其六,只有個零頭,所謂的長城防線怎麽組成?

就算全要下來,也和別國的勢力犬牙交錯,效果純粹是給自己挖坑。怎麽辦,很明顯這是趙佶不想被反結盟的大臣們騷擾,不經國家職能部門審校,自己按陳規拍腦袋想出來的文件。他是皇帝,就算把事兒搞糟了,誰也不敢把他怎麽樣。

而派出去的官員,只管按他說的去辦就好。可趙良嗣不,如果他安分,他該安靜地待在遼國過他的貴族生活;如果他守循,他應該靜悄悄地帶著家人財產回宋朝,而不是半夜三更去敲童貫的門,想把燕雲十六州都帶回漢地故土。

他想做點什麽,為漢人盡量爭到利益,收獲平安。為此,他把趙佶的禦筆扔到了一邊。

先談燕京,趙良嗣直接把“燕京並所管州城”合並成了燕京路,這樣燕京六州打包在了一起。

阿骨打想了想,給。

趙良嗣出示禦筆,裏邊有“元是漢地”這四字。那好,阿骨打國王,既然是舊地,翻翻遼國的舊黃歷,燕京也包括西京(今山西大同)。怎樣,一起給了吧。

阿骨打想了想,給。但是,要在抓住阿適(耶律延禧小名)之後才給。

……嗯,這是設置時間障礙了。抓住遼國皇帝和攻破上京城是不一樣的,城待在那兒不動,人可以在遼闊的帝國裏瘋跑,山川河流深谷野林,在哪裏躲著都不好找。說是抓到之後給,抓不到怎樣,抓到了拖著怎樣,抓到時是屍體怎樣,都不好說。

但總比不答應強。

趙良嗣趁熱打鐵,說平(今河北盧龍)、營(河北昌黎)、灤(河北灤縣)也在燕京路之內。剛說到這兒,金國方面有人站了出來,臉色很不對勁。這人名叫高慶裔,是遼東渤海人,一直在遼國當官,遼國的事兒他都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