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掀開名世的袍襟(第4/5頁)

會是真的嗎?普天下的人都在問,官場上卻一致認定。真的。理由有二,第一,歐陽修有前科,這人風流好色,早年時就和官妓鬼混,留下了好多精妙絕倫的詩詞,他推都推不脫;第二,他變賣了張家的宅院,錢都歸為己有。這有契約為證,根本無處抵賴。

在當時,輿論說什麽的都有。有認為歐陽修被陷害,這是打擊報復。不能說有銀錢往來就是通奸吧?親戚家互相借貸,這再正常不過了。都是楊日嚴這小人在從中搞事。另一種占絕大多數的說法是蒼蠅不叮沒縫的雞蛋,種種跡象表明,歐陽修就是個亂倫犯!

結果他就被貶出京師,外地反醒了。要指出的事,那時的宰相就是陳執中,倒修事件中,他最差也是個默許者,所以歐陽修把他恨得死死的。這時醜聞輪流轉,今年到陳家,還不快意報復?

歐陽修出手,是北宋仁宗年間最可怕的彈劾武器,堪稱戰無不勝,彈無不倒。從戰績來說,別說是軟柿子陳執中,就連名垂千古,鐵臉無情的包拯,都不在話下。

陳執中倒了,他熬過了整個禦史台的狂轟亂炸,連禦史中丞孫抃為了他辭職不幹,要同歸於盡都安然無事,可是歐陽修一到,立即被趕出京城,到亳州去反醒思過。

事情到這裏可以暫時告一段落。總結一下,在一般的史書中,這段時光裏宋朝發生的都是一些零碎的瑣事,沒什麽需要重視的,也沒法歸納出什麽。緊接著它就進入到了至和、嘉祐年間(1054-1063年),那時就更太平,更祥和,更瑣碎了。根本沒法整體說事。

但是仔細研究,我發現不盡然。上面所說的這幾件事,正是宋朝,至少是仁宗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仁宗朝在此之前,盡管外患內亂不斷,可是在趙禎的領導下,一切都平穩有序。在張貴妃死後,趙禎的心靈和身體都發生了巨大變化,這直接導致了他的施政綱領,還有領導力度。

宋朝開始變樣了。

說張貴妃之死,本是一件小事,除了生死兩皇後的名份很重疊,對曹皇後一再地輕視不敬之外,還有什麽大不了的事嗎?有的,自古以來,領導人的配偶對領導人的影響非常巨大,連帶著對國家的運作也有波及。遠的例子,比如唐高宗李治,如果他的身體一直健康,怎麽輪到武則天批奏章,管國事?近的說劉娥,趙恒晚年神智昏亂,沒法辦公,她才走上了前台。再近些說慈禧,她的丈夫也是病死得早,兒子還太小,才輪到她當政。

綜上所述,已經很明確了。如果這幾位女強人的丈夫一直健康正常,她們根本沒有走出後宮,打家劫舍的機會。證據就是她們丈夫得病之前,她們沒一個敢挑事的。

具體到趙禎的身上,就是張貴妃死了,他必須得找新的女人。這不僅是生活的需要,更是工作的需要。他得給宋朝的百年基業生出個繼承人來。於是女人多多選,出現了10位得寵的嬪妃,號稱“十閣”。10個啊,這樣的工作力度,讓趙禎很快出現了健康問題。

先是無精打采,漸漸地病情加重,突然間昏迷不醒,長達3天。之後健康每況愈下,再也沒有振作起來。這樣導致了兩個後果。1,傳說中的盛世出現了。國家隨遇而安,官員隨國而安,和他的身體一樣,平穩高於一切。不管出於怎樣的原因,做到了與民休息;

2,傳說中的名臣出現了。皇帝病倒,國家還得有人管理,一大批的名臣冒了出來,他們既要照顧好皇帝,又管理好國家,這讓所有朝代的臣子們欽佩,造就他們不滅的英名傳奇。

具體的發展過程,就從陳執中下課開始。他和梁適都走人,中書省大換血,上任的是文彥博和富弼。其中的富弼和稍後上任的權禦史中丞包拯、任經筳侍講的大儒胡瑗,以及翰林學士歐陽修,並稱為“四真”。即富弼是真宰相、歐陽修是真學士、包拯是真禦史、胡瑗是真先生。

至於文彥博,誰讓他的仕途那麽悠長,中間起伏不定,到評定四真的時候,他又潛水了,頭銜被暫時剝奪。

四真當朝,是宋史裏少見的盛世傳說,被後世一再傳頌,那麽就從他們說起吧,看看這段時光都發生過什麽事,誰做了什麽。四人之中,胡瑗首先剔除在外。這位真先生是儒學宗師,除了學問高深之外,最讓人敬佩的就是道德隆重。人家從來不趁著和皇上挨得近,就什麽都講,什麽都摻和。

於是經書之外,沒有天地。胡瑗獨善其身。

包拯暫時也沒有戲份出場,他之前彈劾張堯佐用力過猛,還在修養復原中。余下的就只有富弼、文彥博、歐陽修了。這三個人一慣活在風口浪尖上,可惜富弼也要除去,他真的成了仁宗朝的“真宰相”了。他創造了一個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