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王欽若之死

新人輩出,老一輩的名臣們卻凋零將盡了。宋司空、門下侍郎、同平章事、玉清昭應宮使、昭文館大學士、監修國史、冀國公王欽若故去。

他終於死了,死得比寇準隆重、莊嚴甚至輝煌一百倍。請看他的待遇。首先,他應該算是工傷,是在去傳法院的路上突然得病的,回家後就再沒起來。皇帝親自去探病,賜白金五千兩慰問。死後追贈太師、中書令,謚號為文穆,並且把他的親戚、下屬共20多人都恩蔭作官。

這一連串的舉動下來,就連《宋史》都要強調一下:“……國朝以來宰相恤恩,未有欽若比者。”就算是開國宰相趙普,都沒有享受到這樣的待遇。那麽問題出現,現在的皇帝不是趙禎嗎?不是還有劉娥嗎?怎麽會對這樣一個奸邪發這麽大的善心?

為什麽,憑什麽啊?!

回答是當然有內幕,因為他實在是太可愛了。溫暖貼心的王愛卿,他讓每一個當權者都如沐春風,如沐甘霖,如下澡盆……反正就是一個舒服。

先說工作,他一上台就讓劉娥母子嚎啕痛哭、心滿意足。那是他用自己幾十年如一日在趙恒手下工作時的詳細記憶以及真摯充沛的感情,寫成的《真宗實錄》,來紀念這位劉娥的好伴侶、趙禎的好父親、神仙的優良筆友、偉大傑出的皇帝。

這樣,一個彼此誠信,親如一家的氣氛就做成了。緊接著王欽若全面展開他為官數十年,通曉宋朝官場上下所有關節的超級能力,來為啥也不懂的小皇帝解答疑難問題。

比如說,讀了一天聖賢之書的小皇帝問——犯私罪是怎麽回事啊?

底下就一片沉默,王曾、魯宗道那些人出於種種原因就是不說。只有王欽若正面回答。

“回陛下,很簡單,私罪就是一些跟公事無關,可有失官體的事。比如說,升官了應該向皇帝道謝、向長官道謝,可謝得晚了些;再比如,上朝時咳嗽,或者把笏板掉到了地上,這都是私罪。”

雞毛蒜皮的小事嗎?可罰起來是很重的,會改官,也就是說降級。

那麽為什麽要輪到王欽若來說?奸邪之人搶著諂媚?別亂講,私下懷疑人也是私罪……原因很光明正大,王曾、魯宗道他們都是君子,君子必方且厚重,人家講究的就是日常必須嚴謹,時刻嚴謹,不嚴謹就是罪!

而這在王欽若的心中就什麽都不是,風浪見慣,他是寇準的敵人,當年做過的哪件事不比這些重要上萬倍?所以他就直說了。後果也功德無量,從此私罪還是罪,但只斥責、罰款了事,再不必降級。

這樣的事還有很多,都是日常方面的,到了涉及國家安危大事的時候,王欽若的作用就更加鶴立雞群。那還是在天聖二年,他正在病中,突然北疆傳來警報,契丹人有了個小小的請求。說他們的草場在這段時間都禿了,能不能把我們遼國的牲口趕到你們宋朝的國境這邊來啊?

幾斤草料,一片草場的事,有什麽大不了?但宋朝的全體朝臣都沉默了,每個人都想到了曹操寫給孫權的那封信——約你一起到江東去打獵。兩件事一樣的性質,都是開戰的宣言,是威脅,是挑釁,就看你怎麽回答。讓還是不讓,關系到是和是戰。

而且要注意,這是契丹可不是黨項,比李德明借糧那次嚴重得多!

尤其是這時王旦、李沆、寇準都已經死了,想來想去,只剩下了王欽若,劉娥只好派人把他擡進了皇宮,問他怎麽辦。只見前朝老臣很隨意,就回了兩個字:“借它。”

劉娥更緊張:“北敵強梁,怎能放他們進關?”

王欽若搖頭:“不借就是示弱,還不如直接借。”隨後一笑,“這只是恐嚇,一個試探罷了。請回憶,鹹平年間契丹人每年都打進來,哪一次事先打過什麽招呼?”

幾句話解釋得清楚明白,最基本的一點,伸頭縮頭都是一刀,你說不借人家就不來了?劉娥只好聽他的,大大方方地回復契丹,草場借給你們了,就在雄州一帶,隨時都可以進關。但就是這麽奇妙,宋朝越大方,遼國越不好意思,這件事就此不了了之,遼國一頭牲口都沒靠近過宋朝的邊關。

以上就是王欽若在仁宗朝的表現,可圈可點,但照樣裏外不是人。他居然是被活活氣死的。

一切都源於英明偉大的劉太後所做出的那條食物鏈。即有事就詢問王欽若——經過王曾的考查——經過曹利用審視——如果一切正常,最後再由魯宗道挨個狠狠瞪一眼,做最後的安檢收尾。

看出門道了嗎?王欽若其實就是個幹活兒的苦力,下邊有一大堆人在盯著他,時刻準備對他深挖狠批,鬥倒鬥臭。其中就以能用目光殺死你的魯魚頭為主力。

於是王宰相的日子就非常難過了,得時刻看著別人的臉色,可就是得不到半點好臉色。時間一長,經過N多次哪怕說得對,分析得在理,也仍然被同僚們鄙視之後,他終於受不了了,發了句牢騷:“王子明(王旦)在日,你們也不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