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對這個雜種要毫不留情(第4/13頁)

因為當時發現了柴榮的兩個最小的兒子,其中一個是紀王。趙匡胤問怎麽辦,趙普微微一笑,只回了兩個字——去之(殺)。周圍人紛紛贊同,唯獨潘美以手掐柱,低頭不語。

趙匡胤問——汝以為不可耶?

潘美沉默。

趙匡胤長嘆一聲——唉,“即人之位,殺人之子,朕不忍為。”

這時潘美才說——“臣與陛下皆北面事周世宗,勸陛下殺之,即負世宗;勸陛下不殺,陛下必疑我。”

但他仍然把柴榮的一個兒子抱回了家,當做自己的侄子來養。從此,趙匡胤不問,他也絕口不提。這就是潘美的心,他可以追逐名利,爭奪功勛,但絕不會不顧一切,泯滅天良。

下面是他和曹彬的功勛比較。曹彬平南唐,潘美平南漢,且南漢是長途奔襲,客境作戰,是北宋向江南開疆拓土的第一戰,難度遠遠超過平南唐。而在南唐之役裏,潘美是曹彬的先鋒,很多仗都是潘美為曹彬打下來的,“第一良將”不過是坐享其成。

平定南唐之後,潘美席不暇暖,又披掛為帥,為趙匡胤第三次出征北漢。那時潘美正當全盛之時,戰陣之上銳不可當,眼見成功,後方卻傳來了“燭光斧影”,第三次北征戛然而止。

到了趙光義時期,太原終於被攻破了,潘美是宋朝太原的第一任留守,就此在北疆守邊,和楊業親密合作,屢破遼兵,是宋朝當時最強的邊境屏障。

再後來,趙光義雄心壯志,派潘美與曹彬、崔彥進分率三路大軍向北挺進,去收復燕雲十六州。潘美負責西路,正是這一次出征,發生了他一生中最為人所詬病的那件事——北征失敗,楊業戰死。但請看全局,潘美一路摧枯拉朽,連下寰、朔、雲三州,他進展過快,讓中路主攻的曹彬相形見拙,曹彬就此首鼠兩端,忽進忽退,自亂陣腳,導致了岐溝關大敗。

曹彬敗了,潘美不得不撤退,之後才發生了楊業在陳家谷兵敗無援,力戰殉國的憾事(但這裏另有細節,到時再議)。細究根源,若無曹國華之敗,何來潘美退兵,楊業怎麽會死?但潘美就此有愧於心,心中怏怏不樂,僅僅一年之後,就病死在太原。終年六十七歲。

縱觀潘美一生,不愧為一世之雄傑,人中偉丈夫。可恨一個不知名姓的明朝人,寫了一本《楊家府演義》,從此潘仁美就變成了一個十惡不赦的奸邪之徒,連他的形象都被寫成了張飛和判官合體的臉,一個懷孕母豬的肚子,再套上件深黑色的官袍。而他之所以能呼風喚雨,完全是因為他的女兒是趙光義的西宮娘娘。

天可憐見,潘美的孫女兒是宋真宗的媳婦,是趙光義的兒媳婦啊,並且才二十二歲就死了,死後才追封的“章懷皇後”。真正有後宮之力的是曹彬才對。“第一良將”的孫女兒嫁給了宋仁宗,就是那位殺伐決斷,權傾一時的曹皇後,都曾經垂簾聽政過的。再後來還有位更強的外曾孫女,就是那位幫某位砸缸成性的仁兄復舊的高太後。

潘美、曹彬,這是閃耀在宋初疆場上的雙子星座,都是漢人的驕傲。只不過曹彬被當時推崇,被後世敬仰,潘美卻日見零落,被眾口鑠金,謠傳成了一代奸邪。

潘美,不亦悲夫!他從趙宋官家那裏掙到的每一分錢,聞一聞都充滿了沙場上的血腥氣,扔到地上,每一塊都足以硌痛曹彬的腳。但這就是命運,從宋朝開始的時候,中國就成了幹活兒受委屈,好性格的才被嘉獎的混賬世界。

但這時的潘美對這些一無所知,他每天所做的事,就是興致勃勃,全心全意地向北方和南方不斷地眺望。向北,等他的皇帝給他下達命令;向南,他時刻都盯著南漢的每一個風吹草動。

他清楚,戰鬥的命令隨時都會下達,他的心已在躍躍欲試……但是誰也沒有想到,趙匡胤對南漢做的第一個動作,竟然不是給潘美下達進攻命令,而是先對南唐的李煜提出了一個要求。

要李煜給劉鋹寫一封信,勸劉鋹馬上投降。

一封信,幾行字而已,很重要嗎?李煜每年都會給趙匡胤寫很多封信,最近的一封還是派他的親弟弟送到開封的。除此之外,還外加無數的南方土特產,所以由此看來,寫這一封信似乎真的一點問題都沒有,是吧?

但是你能想象,曹操會讓劉備寫封信給孫權,要孫權馬上投降嗎?那除非是現代人的惡搞。在古代,在稍有廉恥的人心中,那不僅是曹操在肆意侮辱劉備和孫權,也是對曹操自己的極端自虐。想一下南唐和南漢唇齒相依,正如三國時的蜀漢和東吳,都面臨著宋朝的血盆大口,難道不知道合則力厚,分則兩敗的淺顯道理嗎?

但李煜就真的寫了。他真的勸劉鋹向趙匡胤投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