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瑯琊王氏的存亡之道(第2/4頁)

王導一方面在建康為司馬睿立國江南做著種種內政準備,一方面又積極遊說瑯邪王氏的另一個重量級人物,此時正屯重兵於建康上遊軍事重鎮揚州的他的堂兄王敦,勸說他與自己統一立場,支持瑯邪王司馬睿。結果,王敦在王導的遊說下,非但旗幟鮮明地支持司馬睿,還用實際的軍事行動為司馬睿立國江南掃清障礙。公元311年,王敦先是親自率軍擊殺了不肯聽命司馬睿的江州刺史華軼;3年後,他又派大將陶侃剿滅了活躍於湖北、湖南一帶以杜弢為首的四川流民軍。可以說,王敦用“鐵和血”為東晉立國做好了軍事上的準備。

王導做好了內政上的準備,王敦又做好了軍事上的準備,此時,司馬睿立國江南可謂萬事具備只欠東風了。

公元316年,長安被匈奴鐵騎踏破,晉湣帝被俘,王氏兄弟和司馬睿終於等來了“東風”。王敦作為威名顯赫的大將,率先向司馬睿上勸進表,支持他稱帝江南。在王敦的帶動下,其他擁兵在外的大將,如並州刺史劉琨、豫州刺史祖逖、幽州刺史段匹(鮮卑人)等也先後上勸進表,支持司馬睿稱帝。

公元318年,在晉懷帝、湣帝先後被俘,北方流民,南北方士族和軍事實力派人物一致支持的情況下,司馬睿水到渠成,順理成章地在建康登上皇位,東晉正式立國。至於晉書記載的晉元帝司馬睿登基時,邀請王導與他共坐龍椅,接受百官朝賀,“王與馬共天下”一事,雖屬後人加工渲染,不太可信,但至少能說明兩點:一,司馬睿對王導一手策劃幫助他這個皇室遠支子弟登上皇位,心懷感激;二,也是更重要的一點,在東晉“王與馬共天下”的政治格局中,瑯邪王氏居主導,皇權處弱勢,所以司馬睿不得不對王導敬重有加。

晉國初建,“王與馬共天下”的實質是王導在京城總理內政,王敦在外總督軍事。可以說,皇權在與瑯邪王氏所代表的貴族特權的鬥爭中,完全處於弱勢。

正因為如此,司馬睿繼位不久,便對瑯邪王氏有了“鳥盡弓藏”的想法。他重用寒族子弟劉隗、刁協,有什麽重大決策都與他們商量,而不讓王導參與,希望以此逐漸駕空王導在中央的權力。

面對司馬睿的“鳥盡弓藏”,王導雖有不滿,但為了顧全大局,他還是極力掩飾,在朝廷裏盡量做出若無其事,一如往常的樣子。自小就驕傲蠻橫的王敦,就有些坐不住了,他得知王導被冷落後,立刻上書司馬睿為王導喊冤,並要求討回公道。這份奏表先是落到了王導手裏,王導為了穩定全局,不想讓瑯邪王氏與皇室的矛盾公開化,所以就把這份奏表又退了回去。

驕橫慣了的王敦,哪肯就此善罷甘休,他不依不饒地又把這份奏表給遞了上去。果然不出王導所料,司馬睿在看到這份奏表後,對瑯邪王氏更有戒備疏遠之心了。他命心腹劉隗、戴淵分別領重兵駐守合肥和淮陰,名義上是北上征討匈奴人,實際上是讓合肥、淮陰、建康三地駐軍形成犄角之勢,專門防備王敦。

司馬睿啟用劉隗、刁協這樣的寒族人士來防範王敦這樣的高等士族,無疑激怒了已經窩了一肚子火的王敦,並使司馬皇族和瑯邪王氏所代表的士族集團的矛盾,走向公開化。

公元322年,王敦以“清君側”,誅殺劉隗為名,率軍進攻東晉都城建康。

王敦起兵後,劉隗立即進言司馬睿,要求以王敦叛亂為由,將京城裏包括王導在內的瑯邪王氏子弟全部斬盡殺絕。對於這個建議,司馬睿權衡再三,最終給予了否決。司馬睿沒有因為王敦叛亂,而將瑯邪王氏滅族。筆者認為他主要有三點顧忌:一,司馬睿還是顧念舊情的,不願將昔日幫他登上皇位的恩人王導送上刑場;二,前方戰事勝負難料,司馬睿在為自己和皇室留後路,不敢把事情做得太絕;三,如果將聲名顯赫的魏晉第一家族瑯邪王氏滅門,勢必激起其他大族對他的猜疑、不滿和怨恨,這樣即便前線獲勝,他也將失去他的統治根基——士族的支持。

後面事態的發展,證明司馬睿的投鼠忌器,預留後路的做法是很有預見性的。王敦大軍從武昌(今武漢市)出發,運用機動靈活的戰術,一路勢如破竹,很快打敗了劉隗、刁協等人所率領的守軍,占領了東晉的都城建康。

進入建康後,除了政敵劉隗、刁協一死一逃外,王敦找王導商量如何在朝臣中重新洗牌,制定了敵對朝臣的黑名單,並根據這份名單誅殺了周、戴淵這樣久負名望的大臣。然後,王敦又在朝廷內外廣樹親信,不但加封自己為丞相兼江州牧,並進爵武昌郡公,而且還將許多瑯邪王氏子弟一一安排要職。而此時的司馬睿,這個由瑯邪王氏一手捧上皇位的皇帝,也終玩火自焚,徹底淪為了瑯邪王氏的提線木偶。後來,沒過幾個月,司馬睿便憂憤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