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王濬,三分天下自他終(第3/6頁)

在這個職務上,王濬依然延續自己的“狠毒”之風,不過對象變了,主要不是貪官汙吏,而是當地的各種“邪教”。當時的益州地區,雖然是西晉一部分,但是這個地區,開始並未受到西晉政府的重視,居住在當地的大部分是遷徙過來的北方農民。由於統治松散,在蜀漢政權滅亡後,各種散布怪力亂神的邪教組織紛紛活動,他們在當地欺騙鄉民,成立教派,拉幫結派,奸淫婦女,甚至互相攻打策動叛亂,先前的張弘反叛,也是由當地的教派操縱。對這種問題,之前的政府部門大多睜一只眼閉一只眼,樂得無事。王濬是個眼裏不揉沙子的人,他到任後立刻取締各種邪教,對邪教徒們的犯罪進行打擊。不過他並不只是“高壓”,為了徹底根除邪教,他還對邪教頭子們進行了公開審判,宣布其罪惡,揭穿各類邪教的騙人把戲。他甚至組織了“宣傳隊”,在各個村莊中來回走訪,可以說是“幫助群眾破除封建迷信思想” 。同時他大搞“精神文明建設”,由官府出錢在當地設立學堂,從中原禮聘教師前來講學,即“重教化”。此舉對於整個四川的歷史都有重要影響。從東漢末年戰亂開始,四川地區人口增多,魚龍混雜,當地動亂不止,文化極其落後,王濬此舉,讓儒家文化重新在四川大地傳播開來,無論對四川的人心穩定,還是文化發展,都有著重要意義。

多年以來的出色政績,讓王濬成了當時西晉的“優秀地方官”,也因此被調任“大司農”。他離開前,因為在益州威望頗高,當地百姓苦苦挽留,沿著四川的群山峻嶺一路相送,有的老百姓居然從成都一路跟到了重慶。這次他被提拔,同樣是因為得到了老領導羊祜的舉薦,因為此時的羊祜,正在為晉武帝司馬炎籌劃一件大事——統一中國。

此時的西晉政權和東吳政權南北對峙,西晉擁有整個中國北方以及四川盆地,東吳的統治只局限在江南一隅,一統華夏,貌似只剩下最後一步,但是這最後一步卻不好走。長年以來,東吳的水軍是當時中國最強的,西晉雖有當時最強大的陸軍,放在水裏卻沒招。尤其是東吳的主力戰船,比西晉要大很多。多年以來,從曹魏到西晉,也發動過對東吳的進攻,無論陸地上打得多順利,只要一下長江,就會被東吳打得很慘。渡江,成了西晉統一全國的“無解難題”,王濬,就是要來解決這個難題的。

王濬被調任大司農時,洛陽城就有民謠“阿童復阿童,銜刀浮渡江,不畏岸上獸,但畏水中龍”。這個民謠的意思,是說最終將由一個叫“阿童”的人完成統一大業,巧合的是,王濬的小名就是叫“阿童”。王濬做大司農的時候,一直賞識他的羊祜也被調回了京城,司馬炎經常召羊祜密談,商議滅吳的戰略。羊祜認為,平滅東吳,關鍵在於要擁有一支強大的水師,而要想擁有強大的水師,首先就要有強大的戰船,因此他提出了一個規模巨大的“造艦”計劃,主要負責人就是王濬。這個計劃要造大批新式戰船,體積巨大,在當時號稱“樓船”,既要花費國家大量資財,又要調動大量人力,稍有不慎就可能激起民變。所以計劃提出來之後,晉武帝本人也很猶豫。羊祜告訴晉武帝,能完成這個計劃的人,只有王濬。幾經考慮之後,晉武帝終於命令王濬回任益州刺史,執行這個關系統一大業的“造艦計劃”。

拿到這個計劃之後,王濬才知道有多難。這個計劃要求建造上百艘“樓船”,在當時的科技條件下,這就好比一個現代國家需要在短期內制造幾百艘航空母艦,難度可想而知。造船的主要地點,是王濬為官多年的四川地區,這項工程耗費人力物資非常巨大,很可能會成為當地百姓的負擔。在四川生活多年的王濬也知道,當時的四川,一直就是“多亂”之地,因為和中央距離遙遠,當地經常發生暴亂,南面的少數民族還經常騷擾此地,此時實行這個計劃,是一件牽一發動全身的大事。

王濬迎難而上了,公元273年,這個龐大的計劃在四川開始啟動。從工程開始就困難重重,首先是缺人。這種新型戰艦,每一艘的長度是120步,可裝載士兵2000人,戰船上還有高大的堡壘,堪稱是當時世界的航空母艦。造這樣的龐然大物,沒人是玩不轉的,但這時候四川真沒人。早年王濬鎮守四川的時候,主要精力就是開墾農田,恢復生產,當地閑散勞動力極少,而今要造船,勢必就要征發大量農夫,農業荒廢不說,一旦征發過度,很可能引起農民反抗。王濬很聰明地解決了這個難題,他盡可能縮減征發民夫的數量,調動了大量鎮守四川的衛戍部隊參加工程。人手還是不夠,他又調動了四川各衙門的衙役甚至官吏。在這個問題上,王濬主動起“幹部帶頭作用”,他自己就吃住在工地現場,參與勞動,如此一來,就沒人敢開小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