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7章 火箭(第3/3頁)

所有的這一切,都給東方白造成了巨大的壓力(雖然這些損失並不能算到他一個人的頭上),現在的他,在壓力下已經臨近崩潰,只希望能夠盡快的結束戰鬥。只要是能加快戰鬥進程的辦法,他都願意試一試。命令剩下的“天狼星”飛彈全部發射,其實就是他精神接近崩潰的表現。在戰役已經接近尾聲的情況下,他把這種劃時代的先進兵器當成了最後的救命稻草。

中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很早就大力開展了軍用火箭的研究工作。中國軍事當局為了尋求保證華軍在未來的戰爭中能占有軍事優勢的新式武器,很自然地就將注意力瞄準了火箭武器的研制工作。

中國在這個領域內的工作,是從改進早已發現的固體燃料火箭開始的,經過一次次的改進,增大了它們的威力。另一些科學家則著手試驗使用新式液體燃料的火箭。

1925年,中國科學家在“人和”公司生產的競賽用汽車上試驗了火箭發動機。試驗沒有取得理想的效果。但中國的科學家們卻雄心勃勃,擴大了火箭發動機在新的領域內的試驗。

中國科學家對火箭技術的研制十分重視。1927年,以施光遠博士為首的一批熱心的中國科學家和工程師建立了民間的學術組織——著名的中國宇宙航行協會。它立下了“為人類造福”的宗旨。該組織吸引著以王希夷教授為代表的一批火箭專家。他們用簡陋的液體火箭,在北京郊區宇航協會的火箭發射試驗場進行了最初的試驗。他們的研制、試驗受到了各種條件的限制,其中最棘手的還是資金來源不足。

年輕有為的後起之秀馮天明工程師,受一些無名氏寫的科學資料的啟發,對火箭研究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認識到這是一項頗有發展前途並肯定會為軍事服務的事業。他不受大多數字航會員“不與軍隊為伍”的偏見的影響,主動找中國陸軍負責這方面工作的謝潯少將求援。

謝潯曾參加過第一次世界大戰,當時是華軍的一名職位不高的炮兵指揮官。大戰期間,德軍在西部戰線曾使用了一種超長炮管的大炮,即39米長的“巴黎大炮”。這個大家夥發射的炮彈,竟然可以在空氣阻力很小的大氣層空間飛行。火炮發射距離竟達120公裏之遠。這給謝潯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謝潯對火炮有興趣,就積極從事這方面的研究,並攻讀了博士學位。

1930年,中國陸軍奉命接受秘密研究火箭的任務,陸軍挑選、井委派年富力強、對火炮有研究的謝潯直接負責該工作。謝潯把注意力投向中國宇航協會,他決心要吸引這批學識淵博、有獻身事業精神的科學家和工程師加入自己所主管的工作。

馮天明當時只有20歲左右,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無名之輩。謝潯沒有小視這個精力旺盛的工程師,把他安排在陸軍飛彈處工作。使其成為字航協會成員中第一個從事軍事研究的科技人員,馮天明如魚得水,找到了施展自己才幹的廣闊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