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3章 絕唱終章(第3/3頁)

“在指揮安排上,‘龍三角’作戰也有嚴重錯誤,而這種錯誤是日本海軍的傳統、即作戰時司令長官應親臨前線產生的。所以山本海軍大將把他的大將旗掛在‘大和’號上並開到海上以鼓舞作戰部隊的士氣。顯然,這種陳舊的觀念是不符合現代海上戰爭要求的。司令長官應了解全局並能對其所統率的全軍通報情況和保持控制,這遠比所牽涉的任何士氣問題重要得多。支那人是認識和理解這個問題的,所以支那海軍的司令部在戰爭期間始終設在岸上。山本大將自己既然在‘大和’號上,又由於一直到最後時刻受天氣的影響,始終無法跟他的各部屬艦隊通訊。所以他不能及時對作戰施加任何控制。如果聯合艦隊司令部設在岸上,而且是設在交通和情報中心的東京,離開使用無線電受到限制的龍三角海域,不僅能把最新的戰局發展情況和敵情通告他的部隊,而且能始終牢牢地控制戰局。”

“關於‘舊派’海軍人員過時的見解和他們的戰列艦至上論,更是導致戰鬥失敗的主要原因之一。耗費巨大人力物力去建造‘大和’號、‘武藏’號、‘信濃’號和‘美濃’號這樣的超級戰列艦,是資源的巨大浪費,使熱心航空事業的人大受打擊。”

“不論是科學技術的發展也好,還是由於科學技術的發展引起的戰爭方式的變革也好,直到後來已經很晚的時候都沒有能影響日本的那些戰列艦至上論者的思想。早在三十年代和第一次日支戰爭時期,就已顯而易見,在現代戰爭中必須把航空兵當作一支實在的力量。太平洋戰爭開始後頭兒個月,日本航空兵獲得的了不起戰果,完全證實和加強了這種看法。但是,頑固派卻仍然貶低飛機在戰鬥中的作用。他們認為,取得這些最初的勝利純屬僥幸。他們硬說,航空母艦的根本性質就是太經不起攻擊了,岸基航空兵航程有限,在廣闊太平洋上不能起重要作用,所以,海上戰爭的最後勝負仍然跟以往一樣要靠戰列艦。這些鼓吹者們相信,現代戰列艦的火力足以使它能防衛自己對付敵機的空襲。”

“在天平的另一頭是那些鼓吹航空兵萬能論者,他們把最初取得的空中戰果,作為單靠飛機和航空母艦就能打贏戰鬥和戰爭的證明。這種觀點也是很糟糕的,因為它完全不考慮戰列艦在戰爭中本來應起的作用。結果是,飛行人員普遍認為戰列艦部隊完全無用,並引為笑料,把戰列艦部隊譏為‘駐島艦隊’。”

“海軍航空兵確實已經取代了戰列艦的地位,成了決定性的海上打擊力量。戰爭的最初的時間裏,日本海軍的艦載和岸基飛機分別在珍珠港殲滅了美國太平洋艦隊的戰列艦兵力和在馬來亞海上殲滅了英國遠東艦隊的戰列艦兵力,這些都有說服力地證明了這一點。值得注意的是,在支那軍指向日本本土後,把日本打敗的攻勢作戰中所使用的也是艦載飛機和岸基飛機。”

“支那海軍對戰列艦的使用,就是一個很生動的範例。海軍航空兵和航空母艦取得突出的重要地位,並不等於說擁有強大火炮的支那戰列艦就無所作為了,只能模模糊糊地盼望著能人模大樣地打一仗。相反,在進攻日本島嶼之前,支那戰列艦巧妙地炮擊了日本的前哨島嶼據點,它們打得很猛,這是島上的日本守軍中任何仍然活著的人都能證實的。支那海軍還很好地使用戰列艦來掩護航空母艦部隊。這些戰列艦的強大對空火網有效地阻止了日本飛機接近和攻擊支那航空母艦。”

“日本海軍首腦並非不了解海洋戰爭中發生的變化,但他們似乎不願面對現實。例如,大西瀧次郎海軍少將從南線調回東京,在途中曾向聯合艦隊司令部報告在菲律賓和荷屬東印度作戰的情況。他著重談到了在和敵人交戰中偏重面有了變化,說明水面炮戰比之空戰和空對海的作戰,退居次要地位。大西的意見遭到了冷遇。這可以從聯合艦隊參謀長宇垣海軍少將的反應中看到,他說,在這樣一個根本性的問題上,僅根據南線局部作戰情況作出結論,還為時尚早。宇垣的當天日記中的記載可以說明當時日本海軍上層對這問題的思想。他說:‘在廣闊大洋上,只能小規模地使用岸基航空兵。我認為,單靠航空母艦不能為攻勢作戰提供足夠的航空兵力。……大家都認為,戰列艦是有價值的作戰工具。除非我們有別的辦法制服敵人的戰列艦,否則,我們必須保持自己的戰列艦實力。’這就是戰列艦至上論者的堅定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