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4章 大國的“婚禮”(第3/3頁)

因此,英國首相希望韋維爾將軍指揮遠東戰區是有強烈的政治動機的。但是他的軍事顧問們意識到,保衛這麽大的一個防禦區的任務是無法完成的,因而認為美國人恐怕故意要他當替罪羊。迪爾爭辯說,讓他們的一個將領承擔“即將到來的災難”的責任是非常危險的。韋維爾本人對自己被任命的消息並沒有表現出更大的熱情。由於丘吉爾的急躁情緒,韋維爾已經卸掉他在中東司令部的職務;現在他致電迪爾:“我知道人是要抱孩子的,可這是個四胞胎!”

韋維爾是一位不好激動的軍人,他喜歡冷靜地思考問題。對他來說,美英荷澳聯軍司令部以四個盟國分散的兵力守衛兩千英裏的防線,任務已經夠艱巨了,再要防守緬甸,實在太復雜了。他提出必須同中國合作,由中國擔負保衛緬甸、暹羅和印度支那的任務。這位將軍認為他自己的軍隊只能保衛他們的戰線。韋維爾強烈要求將香港交還給中國,換取中國出兵保衛緬甸和支援馬來亞的英軍,而不是僅僅支援菲律賓。他堅定地認為,當務之急是要使中國盡快參戰,以便使馬來亞的英軍能夠在戰爭中堅持下來。因為菲律賓和馬來亞的盟軍都一再要求派遣援軍,供給飛機,但英美兩國卻不能滿足這些要求,因而只能依賴於中國的非正式支援。

韋維爾的態度激怒了丘吉爾,他抗議韋維爾“過度的依賴中國的支援而放棄了自己對戰爭所能作出的貢獻”。不過,丘吉爾最終也不得不遷就韋維爾,因為韋維爾的美國同行也支持他的觀點,在丘吉爾看來,“中國對美國人的思想有著特殊的影響。”最近的一次民意測驗證實了這一點:在美國,十分之八的人認為中國是他們的天然民主盟友——恰好是把英國看作是他們的長期夥伴的人數的一倍!

正如同英美雙方軍事將領和政府領導人之間的糾纏不清一樣,此時的中國,也在經歷著一場前所未有的風暴。

北京,國會大廈。

“現在,請蔡將軍給我們大家解釋一下,為什麽要在沒有大總統授權的情況下,暗中使我們的國家參加到一場本來不屬於我們的戰爭之中。”

楊朔銘冷冷地看著在講台上慷慨陳辭的年輕議員,轉頭看了看女兒楊雨涵,楊雨涵明白父親想要知道什麽,輕聲說道:“他叫梅思平,是自由黨的議員。自號‘自由鬥士’,是有名的‘泛亞洲主義’者和‘孤立主義’者。”

“噢,我想起來了,當年火燒趙家樓的那位。”楊朔銘說著點了點頭,繼續專心的聽著這場特別的質詢會。

因為在今天,他本人,也是被質詢的對象之一。

“軍隊沒有參加任何戰爭。”蔡鍔平靜的回答道,“根據我國憲法規定,對外國開戰的權力屬於國會,在國會沒有授權的情況下,政府和軍隊不可能也不會采取任何支持交戰一方的行動。”

“大家聽見了,哈哈!蔡將軍矢口否認軍隊有參加戰爭的行為,那麽,已經在菲律賓參戰的那些志願軍人,又是怎麽回事呢?”梅思平冷笑了一聲,揚了揚手中的一張報紙,“蔡將軍應該看過這張報紙上面的報導,如果不是職業軍人,恐怕是做不上來這樣的英雄事跡吧!”

楊朔銘遠遠的望著梅思平手中的報紙,他立刻便認出了那是哪一張報紙。

那是一張《遠望》通訊,上面用大篇幅報導了中國志願軍在菲律賓同日軍血戰的英勇事跡,最近的一篇是中國戰士羅懷恩身綁炸藥和日軍坦克同歸於盡的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