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0章 新中美友好時代(第2/3頁)

“我們應該為中國在醫藥衛生方面的創新發展和取得的成就歡呼,而不是埋怨。因為從長遠看,它們對科學進步、經濟增長和政治穩定的益處遠比對西方科技領先地位的短期威脅更重要。”

“可以肯定的是,這樣的威脅是確實存在的。從1913年至1920年,美國的科學和工程學博士畢業人數每年以17%的速度在增長,這樣的數字還算可觀。但日本同期增長了19%,而中國的增幅則超過30%。幾乎可以肯定的是,中國現在培養的受過高等教育的科學家和工程師正在日益增多。”

“當然,數字不能說明全部問題。要創造真正有用的創新,光懂得大量知識是不夠的:還必須能夠創造性地將書中的智慧應用於解決實際問題。在將聰明學生變成高產發明家方面,美國和歐洲的大學依然表現得是最好的。”

“以炙手可熱的中國年輕科學家王助博士為例。他在中國長大,但選擇在英國和美國的大學讀書,雖然他畢業後回到了中國,但卻促成了中美航空事業的發展和交流。”

“美國是全世界經濟增長的引擎,因為美國擁有至關重要的大量聰明技術人才和財大氣粗的投資者,還有關鍵的一點,美國鼓勵這些人冒險追求下一個偉大創意的文化。他們可以下大賭注,因為他們可以依靠可執行的健全法律保護真正的創新理念。”

“但如今,在北京,上海和廣州,也不缺乏聰明人才或有錢的投資者。在中國的許多地區,對冒險和知識產權的態度開始向有利於發明家的方向轉變。”

“當然,這些地區仍然有很長一段路要走。走在廣州的大型工業品市場,你會看到最新的產品,而且價格出乎意料的便宜。便宜是因為它們都是通過模仿設計做出來的仿制品。”

“作為一個經濟戰略,在主要競爭優勢為廉價勞動力時,抄襲是行得通的。但如果你聰明,就可以在價值創造的階梯上跳過幾級。在整個中國,政界和商界領袖都在思考創建科技型經濟的類似捷徑。科技型經濟有兩個基本要素,一是有大量受過良好教育、充滿幹勁的發明家,二是有一套保證企業投資能夠獲得回報的專利制度。”

“在中國,這些要素正在形成。象傅晶博士已經成為中國最優秀的發明家之一,就象是中國的愛迪生。僅一年時間,他所在的‘人和公司’就為大約700項新發明申請了專利。傅晶博士發起並打贏了數十樁捍衛自己專利的官司,已經成為一位中國的民間英雄。”

“中國政府明顯希望鼓勵出現更多這類系統性的發明。去年它發布了一項為期10年的國家戰略,其中設定的一個目標是到1931年時每年的專利申請量達到20萬件。中國1919年的專利申請量約為7.5萬件。中國專利部門的規模將會擴大,效率將會提高,執法力度也會加大。”

“如果所有力量匯聚在一起,中國仿制飛機的洪流將逐漸減為涓涓細流,因為中國企業將開始自己生產值得創新的飛機。一些我們國家的分析師預計,今年中國的專利申請量將超過日本。”

“除了經濟發達的沿海地區,在中國的其他地方,你也可以看到發明數量在以類似的速度增長。對於西方來說,為這種趨勢而哀嘆是沒有意義的。我們需要習慣它,並開始適應它。”

“適應它的第一步,是不要再妨礙我們自己發明家的競爭力。在中國強化其專利制度之時,美國國會卻在專利改革方面出現了猶豫,最後才於上個月對相關立法進行表決。這些立法雖不完美,但卻是邁向正確方向的一步。包括我們自己這些發明新技術、買賣高科技專利的公司在內,美國公司需要有一個高效、可靠的專利局才能茁壯成長。”

“我們還需要記住,中國在科技進步方面,將成為美國一流的合作夥伴,這將在很多層面上有利於西方。這將壯大中國國內的中產階級,擴大貿易聯系,為全世界更加強勁的經濟增長鋪平道路。它還將使更多的國家有能力為其它科技領域裏程碑式的重大新突破做出貢獻。”

“所以讓我們不要再目光短淺地害怕被創新能力強大的中國打敗。是的,他們正在逼近我們。但是,即便西方國家未來幾十年中在全球科技創新中所占的份額變小,可全世界科技創新的整塊蛋糕卻會比現在大得多……”

洛克菲勒(此處指小約翰?戴維森?洛克菲勒)聽著演講,轉頭對身邊的女兒芭布絲笑著說道:“看樣子我們和中國的關系,已經進入到了一個新的階段。”

通過剛才的演講內容,洛克菲勒已經能夠感受到,美國國內彌漫著的對華友好氣氛。

作為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美國的堅定盟友,中國軍隊和美國軍隊一道並肩作戰,為維護世界和平做出了巨大的貢獻,而且由於中國的加入,使美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僅有很小的傷亡,在戰爭結束後,美國和中國又同為“沒有參與瓜分世界”的國家而廣受好評。而在“巴黎和會”上,中國對美國總統威爾遜的“十四點建議”又是全力支持,使其成為隨後建立的“國際聯盟”的重要基石。在戰後中國以前和西方國家簽訂的不平等條約被廢除,而美國的“門戶開放”原則得到了進一步的體現,因而現在在美國國內,哪怕是最最堅定保守的孤立主義者,也把中國當成了美國在亞洲最為親密的夥伴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