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7章 帆檣重現(第2/3頁)

象把自己眼中的東西變成圖紙送給國內有關方面的專業人士這樣的事,他已經做了不知有多少次了。

而從現在開始,丁文江們得到這樣的寶貴資料,既不是第一次,也不是最後一次。

福州,馬尾港。

“這個家夥還真是創意無極限啊!”

史選侯打開了一張畫著輔助巡洋艦的圖紙,不由得瞪大了眼睛。

這張畫得極為精確的所謂“簡圖”上,描繪的是一種用貨輪改裝的輔助巡洋艦,根據用途的不同,有三種型號,從外觀上看,這種輔助巡洋艦和外國同類艦艇最大的不同,就是在艦體的中部,一種型號搭載著兩艘小型魚雷艇,另一種型號則搭載著兩架水上飛機。

而圖下的說明,則是“僅供閣下參考”。

“我有時候在想,要是他來管這個造船廠,是不是咱們就可以看到更多這樣的稀奇古怪的東西?”史選侯的得力助手——馬尾造船廠的設計師茅雷在一旁說道。

“怎麽?你是不是說我連這種改裝的東西都設計不出來?”史選侯佯怒似的瞪了茅雷一眼,自負的說道。

“茅兄難道忘了?這兩天試航的‘海瑞’號,就是帶著飛機的啊。”在史選侯身邊的一個年輕人笑著說道。

“是是是,這‘海瑞’號將飛機置於艦上之設計,開我國造艦史一代之先河,實出於史公之手。”茅雷呵呵一笑,小小的捧了史選侯一句。

“咱們國內,還是缺少相關的人才。”史選侯看了看身邊的年輕人——“人和船舶重工”飛行器工程處主任巴玉藻,嘆息了一聲,“要不是蘊華歸國來助我,我還真不知道該怎麽完成楊瀚之的這個設想。”

聽了史選侯的話,巴玉藻微微一笑,說道:“瀚之將軍要巴某回國報效,巴某身為炎黃子孫,敢不從命。”

現年26歲的巴玉藻生於江蘇省鎮江市,巴玉藻自幼聰穎好學,13歲時考入南京水師學堂,17歲時以品學兼優被選派留學英國,攻讀機械工程。1909年,巴玉藻被選派赴英國留學,學習制造船炮。次年即考入阿姆斯特朗學院學機械工程,繼而進入維克斯造船廠實習。歐戰爆發後,巴玉藻從英國轉赴美國,考入麻省理工學院航空工程系繼續深造。巴玉藻刻苦攻讀,僅用6個月的時間便拿到了航空工程學碩士學位,被聘任為英國寇蒂斯飛機制造廠設計工程師和美國通用飛機制造廠總工程師。巴玉藻雖然身在國外,但始終心系祖國。當他得知在祖國軍隊抗擊日本侵略時飛機起了巨大的作用,心中激奮不已,遂生回國報效之念。而在接到楊朔銘的邀請後,1917年秋天,巴玉藻毅然辭去了兩家外國飛機制造廠的高級職務與優厚待遇,回到了祖國,開創中國自己的飛機制造業。

巴玉藻回國後,在楊朔銘的安排下進入了“人和船舶重工”,在馬尾造船廠建立了一個飛機制造廠,他被委任主任職務,制造負責飛機和培養飛機制造人才。在巴玉藻的努力下,飛機制造廠很快便初具規模。巴玉藻利用自己所學,將江西人和公司生產的第一代飛機做了改進,進一步提高了該型飛機的性能,並和史選侯一道,創造性的將飛機和軍艦結合了起來。

“如今咱們這廠子總算成形了,該考慮大展宏圖了,不能總在這些小船上下功夫。”史選侯想到了前些天從美國傳來的關於新式戰列艦建造的消息,內心一時間激蕩不已。

在史選侯最初奉楊朔銘之命來到福州船政局後,這裏荒涼破敗的景象一度令他痛心疾首。他下決心要讓這座昔日的“東亞第一船廠”重新成為中國造船業的龍頭。為了能在最短的時間裏完成造船廠廠區的建設,史選侯和同道們經過了難以想象的艱苦努力,他們依靠當地工人的雙手,從地下挖出了幾百萬塊磚頭和幾十噸的廢鋼鐵,清除了丟在原船塢荒草地上的沒有爆炸的炮彈。一位船廠的老工人曾對來訪的《亞細亞報》記者驕傲的說:“光我們揀出來的磚頭,就蓋起了4座共70間職工宿舍和3排36間辦公室。”在上下一心的努力下,馬尾造船廠奇跡般的重新站了起來。

由於德國實施的“無限制潛艇戰”給協約國的海上航線造成了巨大的損失,史選侯敏銳地抓住了時機,以為協約國補充商船為契機,為馬尾造船廠爭取到了寶貴的訂單。經過不懈的努力,馬尾造船廠在昔日的廢墟當中很快站了起來,第一批貨輪的下水就以優異的質量贏得了英國人的稱贊。

第一筆買賣的收入不但使馬尾造船廠擺脫了困境,並且收入不菲,使貧苦的造船工人們不用再擔心溫飽。

正是這種基於養家糊口而誕生的創造力,給了造船廠的人們以新的希望。如今,廠裏又拿到了不少的訂單,船東大都來自英國、法國和美國。雖然這只是拿到了給別人打工的上崗卡,但從這一時刻起,寂寥多年的廠區又重新開始煥發出生機。而好多曾經留學歐美的高級工程師和技術人員也看到了希望,紛紛回國,重新來到馬尾,經營中國的造船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