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章 風雲漸湧

北京,新華宮,中華帝國皇帝金色辦公廳。

“此次康布雷之役雖然算不上完勝,但仍然是我軍出國後的第一場勝仗。”梁士詒對面色陰沉的坐在黃花梨西式靠背大椅上的袁世凱說道,“我軍將士在戰鬥中表現出色,友邦人士皆交口稱頌。”

“那又有什麽用?不是美國人來的及時,弄不好就全軍覆滅了。”袁世凱不無憂慮的嘆息道,“德軍的戰力,的確不是我們能夠比肩的。”

從清末一直參與中國國防建設的袁世凱,對於中國陸軍的老師德國陸軍,現在仍然存有一種本能的恐懼,而這種恐懼,並不是幾件新式武器和幾場勝仗就可以消除的。

“這一次康布雷之戰我軍本可大勝,後期失利是因英軍缺乏同我軍的配合所致。”徐樹錚說道,“目前我遠征軍全軍已經陸續到達法國,總兵力近十萬人,攻敵或許有所不足,但自保當綽綽有余。”

“話雖如此,但這種規模的仗,咱們本錢太少,還是打不起的。”袁世凱搖了搖頭,說道,“剛一開始就折損了一萬多人,照這個打法,咱們那十多萬人,是支撐不了多久的。”

聽了皇帝的話,梁士詒和徐樹錚都不言語了。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中國國內的媒體就一直十分關注,和西方世界一開始的普遍看法差不多,中國國內的很多人也都認為,戰爭會在一到兩年內結束,不會有太多的流血,但隨後的事實表明,所有的人都錯了。

沒有人事先會想到,這場戰爭會波及到全世界,要持續很多年,吞噬掉成百上千萬的年青生命,並摧毀掉歐洲文明的根基。

自步入近代以來,西方一直是中國的學習對象,但這一次,面對屍山血海的歐洲戰場,很多中國人都變得迷茫了,尤其在中國加入協約國集團參戰之後。

袁世凱之所以主張參加這場戰爭,是把寶押在了協約國集團能夠很快贏得勝利上。他一來希望通過參戰取得一定的勝利,提高剛剛成立的中華帝國的國際地位和聲譽,二來寄希望於戰後以戰勝國的身份廢除當年清朝政府和列強所簽訂的一系列不平等條約,為中國以後的發展掃清障礙。但當中國真正參戰之後,袁世凱卻發現,情況比他之前想象的要復雜得多。

為了保證中國軍隊出征歐洲取得勝利,袁世凱差不多是竭盡全力的進行了參戰準備,組織十萬人的陸軍精銳部隊遠赴歐洲,希望能夠取得幾場象樣的勝利。但康布雷戰役的結果卻表明,勝利的代價未免太大了。

中國軍隊在這頭一場戰役中就損失了一萬多官兵,如果這場戰爭曠日持久的打下去,還不知道將有多少中國人戰死沙場。

而另一個要命的問題是,以目前中國的國力,想要維持一支總數10萬人的部隊在海外長期作戰,無疑是相當吃力的。

“美國政府已經同意幫助我國訓練更多的軍隊,並提供相應的物資裝備援助。”首相楊度說道,“內閣目前正在對美國方面提出來的軍事合作提案進行討論。”

“說白了就是咱們出人,他們出槍出炮,讓咱們替他們打仗。”袁世凱無奈地嘆息了一聲,“那位威爾遜大總統也是怕死人太多,不好向國內民眾交待,才想出這個主意的。”

聽了袁世凱的話,楊度的臉上現出了一絲苦澀。

作為和美國人的直接交涉者,他何嘗不明白美國人的意圖?

在康布雷戰役中,美軍傷亡人數雖然遠比英軍和華軍少,但也令美國人心驚不已。而美國人事先也對這場戰爭可能帶來的傷亡估計不足,迫於國內孤立主義勢力的壓力,威爾遜才想到要利用中國豐富的人力資源的。

美國於1917年正式參戰之前,國內所作的準備工作可以說是很差的。當時美國的人口已經超過了一億,但美國所有的武裝人員加起來卻只有少得可憐的196000人!其中76000人是陸軍的正規軍,其余的都是國民警衛隊。美軍的武器裝備不是過時,就是沒有。和中國一樣,美國也沒有單獨的空軍,陸軍的不到60架飛機是通訊部隊的一部分,這些飛機的性能很差,連執行偵察任務都是不怎麽靠譜的。和戰爭開始時英法俄三國的情況相似,美國陸軍的精銳是用馬刀劈砍的騎兵部隊,美國的軍事工程人員從來也沒有考慮過諸如象坦克等武器的制造藍圖(這一點連中國都比不上)。美國政府的軍事首腦也不了解軍、師或旅的組織情況。自南北戰爭以來,美國陸軍仍然保持以團為單位的建制。美國陸軍從裏到外沒有一個人曾受過塹壕戰的訓練。

美國其實就是在這樣一種情況下,加入到了戰爭當中的。如果袁世凱了解到美國的戰備情況甚至還不如剛剛打敗了日本的中國,說不定會把眼珠子瞪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