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2章 英國首相來了(第2/4頁)

幾年的養尊處優生活,讓昔日的海盜大當家越發明艷,尤其是生完孩子後更是渾身上下都散發著如熟透了的梅子般的氣息,讓被問話的田大爺也安心了不少,還真把李默當成了哪家的大少爺,笑道:“這位少爺,田老漢不瞞您,這裏啊的確是塊寶地,比起咱老家那可是好了不少。”

“哦,是嗎?”李默笑著一屁股坐到了田埂上,拉著田老漢一起坐下問道:“大爺,我可是頭次出海,您可要好好給我說說。”

見到李默不嫌臟坐到了田埂上,田老漢心頭的那點害怕也逐漸平息下來,指著面前的成片的水稻田說道:“呵呵,老漢可不敢對您瞎說,您看看這長勢?我種了一輩子的田,也是這兩年才見到這麽好的水田和這麽好的青苗,而且這裏一年能種三季,又不用擔心黃河決堤,要說寶地也委實不假。”

“可我新華地大物博,廣西廣東等地也有三熟的水田,為何不能增加產量呢?”李默假意問道,還抓起土捏了捏:“難道真是寶地?”

“當然不是。”田老漢拍了下大腿:“除了一年能種三季外,這裏的地比咱河北老家是好了很多,但比江南也不一定,這主要是因為托了皇上的福,給咱們帶了那個叫化肥的東西來,還派了專門的人來教咱使用,要不然也不可能有那麽高的產量。”

沒想到這位田老漢居然把功勞都記在自己頭上了,李默擼了下鼻子,繼續訕訕道:“那用了那個化肥後,這畝產有多少了?”

說到這個問題,田老漢陡然裂開了嘴角,伸出四根手指略帶得意的晃了晃:“四石。”

雖然李恩富早讓人報告了試驗田的數字,但害怕下面弄假,所以李默才趁著在呂宋等待艦隊歸來的間隙,特意來一趟考察,但這四根結滿了老繭的手指,還是讓他差點想興奮地大吼兩聲,因為這不是1995年,而是1905年著名的雜交水稻之父還沒影子呢。

要知道這個畝產量已經比國內的平均數字翻了幾乎一倍。

按照清朝留下的民間算法,一石約等於60公斤,也就是說田老漢用了化肥後,一畝水稻就能產240公斤稻米,一年三季就是720公斤,按照田老漢全家七口人,種了五十畝地來算,一年就是三萬六千公斤的稻米。

從目前新華一塊錢50公斤大米的政府定價來算,這位田老漢一年少說收入也要超過360塊錢,雖然還要扣除化肥成本等東西,但幾乎是清末時的五倍還多。

見到李默高興,這位田老漢也仿佛打開了話匣子,告訴他,這個移民居住區的房子都是政府帶著家夥興建的,約有一千人左右,除了種植稻米外,大夥還去政府專門登記開辟了大量的荒地,專門用來種植甘薯和蔬菜,明年大家還準備把豬養起來,此外鎮上還來了兩位年輕的先生,孩子們都免費可以讀書了。

最讓他高興的是,稻米收了之後會有專門的船隊來運走,而且政府還實施了稻米回購保護價,也就是說不論收成多少都可以按照那個價格回購,徹底解決了大豐收後又怕米賤的擔憂。

唯一讓大家擔心的是疾病,由於他們這批人都來自中原大地,對南洋悶熱的氣候很不習慣,這些年死了不少人,幸好今年開始政府在巴拉望島十個移民小鎮上都開始建起了衛生站,不僅有西洋藥,還有專門的中醫草藥,倒是緩解了一些發病的勢頭。

兩個多小時的嘮叨,讓李默感受到了這個時代普通百姓的生活,或許中國農民是這個世界上最簡單的一群人,他們最大的夢想就是能靠雙手的辛勤耕耘,種出一個美好的未來。

田老漢的話,代表了大多數農民的心聲,在利用對第二次工業革命發展道路先知先覺的情況下,實行國家跨越式工業發展這對他來說已經不是難題,隨著幾大國有工業集團紛紛建立,加上自己和受到自己影響優先富裕起來的一批商人也開始投資實業,以及大量寶貴的科研人才到來,工業大躍進會很快實現。

在這個時候,如何利用工業果實來帶動農業發展,讓農民走出繁重的體力勞動,並且給占據了大多數的他們謀福利,已經成為了重中之重。

無論何時何地,農業都是一個國家的根本,你國家在發達人民也需要吃喝,所以如果能夠早點把化肥給推廣開,最起碼也要先搞出個上億畝的種植區,那樣就再也不用憂愁糧食的問題了。

要知道,農業不僅僅關系國家穩定,更是對外的一個重要武器,這個世界上,缺糧食的地方和國家多了去了,後世的經驗告訴他,有時候糧食會比子彈大炮更管用。

但農業他不懂,是徹徹底底的外行,所以也不敢亂指揮,可基本的還是知道的,就比如化肥廠增建已經迫在眉睫,還有種子庫建立,國外高附加值農業和種植業產品的引進,大型的灌溉水利建設,以及中原大地的水土養護等等問題,都需要開始加快速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