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約克軍大反攻(第2/4頁)

為了激起更多南方人的憤怒,沃裏克同時展開謠言攻勢,比以前更加聳人聽聞:“他們讓柴郡和蘭開郡的人賣命,承諾他們可以大肆劫掠南方人財產。”煽動信息通過間諜送達各郡,很多教堂的大門都被釘上傳單,南部的平民深信不疑,朝廷為平息謠言和沒收傳單疲於奔命。

至少東南沿海各郡,很少有人願意跟隨朝廷反對“英雄沃裏克”——一個“愛國排外”的英格蘭人利益捍衛者。與朝廷經費吃緊正相反,沃裏克的戰爭資金相當充裕,毛料商人已同意貸款1.8萬英鎊給他,通過加緊海上劫掠,沃裏克也攢足大量資金。

一切準備就緒,沃裏克派福肯貝格男爵和手下悍將約翰·德哈姆、約翰·文洛克作為先遣隊第三次輕松攻占三明治港,仍在此處等待老天吹“順風”的馬特福特被擒獲,在市民協助下福肯貝格把三明治港部署成反攻橋頭堡,通知加萊軍可以啟航。聽說沃裏克即將登陸,王後曾籌組一支船隊前往加萊阻止他離港,結果水兵們全部嘩變。6月26日,沃裏克、索爾茲伯裏伯爵、馬奇伯爵率2000余人安全登陸,此行還帶來奧德利男爵,他已被說服歸順約克黨。

王室的南部海防形同虛設,新任五港聯盟守護白金漢公爵根本不在本地,他所采取的些微防禦措施無濟於事,朝廷原以為約克軍最有可能從威爾士登陸,沒想到居然敢正面大膽來犯。聽說約克軍將朝倫敦進軍,遠在考文垂的宮廷緊急下達軍隊召集令。

沃裏克的真正勢力範圍在北部和西部,這次登陸要冒巨大風險,多數大貴族仍然不會站在約克黨一邊,如果不能成功拿下倫敦,將無法與自己領地打通連接,好在他現在是東南各郡平民心目中的“英雄”,眾望所歸。魯德福橋戰鬥結束後王軍早已解散,王廷沒有常備軍,難以及時遏制沃裏克。約克軍行至坎特伯雷時,科巴姆男爵、布格文尼男爵趕來加入隊伍,士紳、騎士、商人等源源不斷率部投奔,五港聯盟之萊伊、溫切爾西兩位市長接到沃裏克的信件後已派人前來支援,總體來說,參與者的人數雖眾但社會階層偏低。

禦前會議已命令坎特伯雷市抵抗約克軍,結果大失所望,這裏的約克黨市民占壓倒性優勢,他們把城市鑰匙交給沃裏克,歡天喜地迎接約克軍進城。坎特伯雷大主教鮑徹與約克公爵關系親近,但黨派面目一直模糊,常扮演調停人角色,他現在因厭惡王後公開站隊,號召僧俗兩界支持約克黨反攻並親自隨同行軍。

一個奇特的尊貴訪客——教宗庇護二世的使節意大利特爾尼主教弗朗西斯科·科平,他的攪局增強了約克黨進軍倫敦的戲劇性。庇護二世欲圖聯合西歐大領主們共同對付正急劇擴張的奧斯曼帝國,籌劃新十字軍東征,科平主教1459年春天奉令來到英格蘭,他的兩大任務分別是征收什一稅和調解兩派內戰。科平自告奮勇願充當調停人,可王後消滅約克黨的興趣遠遠大於和解,態度傲慢予以拒絕。科平太想完成任務建功立業以能晉升為紅衣大主教,絕望之下把賭注押到約克黨身上,沃裏克毫無疑問“同意”科平主教的和解建議,主教心中甚喜,認為如果幫助約克黨獲勝,那麽他們必定支持自己的事業。

教廷雖然沒有左右內戰的直接現實力量,作為西歐最高宗教機構對教俗界卻有較大精神影響,科平主教表態支持約克黨事業,宣布開除威爾特伯爵、舒茲伯利伯爵等反約克貴族的教籍,至少動搖了很多主教的態度,而且給約克黨的行為塗抹上合法宗教色彩,降低了約克貴族、平民對抗塗過聖油國王的“罪感”。坎特伯雷大主教和教宗使節倒戈,令約克黨如虎添翼。

倫敦市長聽說約克軍正朝首都開拔,召集市議員開會,大家的心態很矛盾,歡迎約克軍進城等於向王室宣戰,阻止約克軍進城可能招致戰禍,而且有違南部地區的民意,置身於事外躲避戰爭當然是最佳選擇,市議會決定拒絕約克軍進倫敦,但也不與之敵對。商人階層在倫敦具有強大號召力,他們聚集起來向市議會請願,要求批準約克軍入城,市長最後被說服,收回成命。

7月2日,倫敦打開大門歡迎約克軍,沃裏克兵不血刃拿下首都。約克軍列隊走過倫敦橋時整個城市沸騰起來,蜂擁而出歡迎和圍觀,有幾十人被擠到河裏,甚至發生踩踏事件致數人死亡。約克軍此時的人數大為膨脹但缺乏精準數字,有1萬到6萬等不同記錄,2萬余人可能更接近真實情況。留在首都的埃克塞特公爵、肯德爾伯爵、漢格福特男爵、洛弗爾男爵等貴族逃進倫敦塔避難,倫敦塔總管斯格爾男爵命令部下向約克軍開炮,未對敵軍造成傷害,倒打死不少民眾,招致市民抱怨。